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第1张

同气相求 可否据《易传·乾文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维,来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讲的,原文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这门。

”的这个“玄”字,本来的义是小,引申而有精微玄妙的意思。

“玄之又玄”,指精微玄妙之处。

“玄"指“无"和“有",“玄之又玄”,指的是“无”和“有”的尽头,当然指的就是"道"而言。

而“道”是万物万理的出处,所以说是"众妙之门"。

老子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讲的,也就是说更不是凡夫俗子用“世智聪辩”能够解释清楚明白的。

但是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立了这五千余言。

就是佛家说法讲到最高境界时,也只是说:“不可说!”比如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并未说破,而迦叶参悟禅机,也只是微笑而已,不用语言解说。

因为形诸语言,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所以“大道至简",只能会意,不可言传。

佛教禅宗所谓"说是一物即不中”就是还个道理。

事实上,对所有书籍,都不应该过分执着它的文字,孟子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在日喻一文中,对这个道理有一个很精辟的譬喻。

他说:“有一个天生的瞎子没见过太阳,就问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跟铜盘一样,于是他敲敲铜盘而晓得了它的声音,后来他有一天听到了钟声,就认为那是太阳的声音。

还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就跟蜡烛一样,他摸摸蜡烛了解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认为那是太阳”。

太阳是有形象的,只要不瞎,人人都可以看到,但经过用语言解说给没有见过的人听,结果却由铜盘错成钟,又由蜡烛变成了笛子。

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没见过,比太阳要难知得多了趣,如果要单听语言的解说,那还更不知道错成什么样子了。

说到此咱们就再来看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这句话的出处与解释。

这句话是《周易》开头“乾"卦第五爻中是这样说的:“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飞龙在天”,为天下人所利见,孔子讲,这个就象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象水向湿处流,火向干处燃,云从龙,风从虎一样。

因为圣人作,为万物所愿睹。

是说九五有君德又有君位。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对这个讲法也不一样。

程传说"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虫兽草木。

再看朱熹是怎么说的,他说.:“本乎天者亲上"谓动物,“本乎地者亲下"谓植物。

二位易经大家比较,我看还是朱熹的解释较好一些。

“则各从其类也”,意思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样。

从以上的两个不同概念的解释当中,本人见识甚少,更不知道提问者是怎样把这两句话凑合到一起的,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痴愚不敏,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我也只能是翘首以盼着,想看一看其它高人的解释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予理解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果根性,迥异为殊,夏虫语冰,无不逆旅。

其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只是阶级递进,能悟后者,己臻大乘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81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