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义之死,原因有四。
其一,明知赵武灵王立储之错,而不能进谏纠错。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留下一代明君的称号,胡服骑射的惊人之举,名垂青史。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肥义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他鼓励赵武灵王向赵国的先祖赵襄子、赵简子学习,励精图治,不要顾忌周围世俗的反对,还举出上古先圣的例子,比如舜曾经学跳有苗的舞蹈,大禹曾经光着身子进入裸国,这都是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进取的榜样。
一番言说,打消了赵武灵王的思想顾虑。
那时候肥义的话是有份量的。
因为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承王位时刚刚十五岁,未能亲政,朝中大小事都是肥义亲自料理,赵武灵王对肥义也是言听计从。
但是,胡服骑射改革成功,赵国再次强大后,赵武灵王有些膨胀,加之年岁成长,亲掌大权,就有点听不进去进谏了。
在立储一事上,赵武灵王先是立了赵章,后又废之 ,再立赵何,人为制造了矛盾。
后来,赵武灵王看到哥哥向弟弟行礼,又心软来 ,不但加封赵章为代王,又突发奇想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和赵何一人一半,群臣一致反对,这才作罢。
总之,立储之事闹得乌烟瘴气。
而此时的肥义已经阻止不了赵武灵王随意废立储君的危险行为,只能顺势而为,苦撑局面。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其二,明知君家兄弟争储之凶,而不能置身事外。
宫廷的争斗十分凶险,一旦站错队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最好的办法就是“躲”。
李兑就极力劝导肥义赶紧找个理由脱身,以防不测。
李兑为他详细分析了赵章有野心、党羽多,而且和残忍好杀的田不理走的很近,谋反的迹象很明显了。
一旦举事,肥义作为相国,肯定说重点打击目标。
他劝肥义推说有病,闭门不出,把国政交给赵武灵王的兄弟赵成。
但是肥义却拒绝了,说自己向赵武灵王立下承诺,忠心辅佐赵惠文王,至死不渝,说到就要做到!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其三,明知赵章包藏祸心之久,而不能先发制人。
其实李兑说的话,肥义当然很清楚,赵章的不服劲儿,暗地里招兵买马,图谋不轨都是公开的秘密。
肥义也曾经和信期讨论过赵章的事儿,对赵章和田不礼的性格、行为方式分析的很透彻,甚至直接预测出赵章一定会假借赵武灵王的命令图谋赵惠文王。
但是肥义只是整天忧心忡忡,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并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或者以静制动,或者先发制人,只是说要是召赵惠文王就让他先去看看情况,以防不测。
也难怪肥义会采取这种消极应付,被动挨打的姿态,因为赵武灵王还在。
赵武灵王对两个儿子都很在意,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肥义怎么也做不出先下手为强的举动,也做不到公子赵成和李兑的那种狠辣,敢于杀掉赵章,困死饿死赵武灵王。
异日肥义谓信期曰:“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
其於义也声善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
吾闻之也,奸臣在朝,国之残也;谗臣在中,主之蠹也。
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
矫令为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祸且逮国。
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
盗贼出入不可不备。
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
”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其四,明知代惠文王赴约之险,而不能贪生怕死。
当危险真的来临的时候,相信肥义绝对知道,替赵惠文王去赴约十有八九是赵章的诡计。
但是,知道又能怎么样?主父召而不至,一样可以成为赵章政变的理由。
肥义只能以身试探,飞蛾扑火,用自己的生命去履行当初许下的诺言,用自己的死来打破僵局,换取赵惠文王出击的理由。
辅佐两代幼主,忠心耿耿,轻生死,重然诺。
老臣肥义,令人感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