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大家推荐一首唐朝诗人皇甫松的《采莲子》,描写了江南一个采莲的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读来饶有趣味。
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 唐 ] 皇甫松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蓬的小女孩活泼可爱、调皮嬉戏的情态。
首句写荷花香飘满塘,菡萏本指荷花,这里应该是指荷花落后结的莲蓬,因为采莲应该采的是莲蓬。
陂(bēi)指水塘,十顷陂的水塘应该不小,古代的一顷相当于现在的3.33公顷,也就是33333平方米。
那么十顷应该是333330平方米,应该是很大的一个水塘了。
这么大的水塘里芳香四溢,莲蓬挨挨,还有晚开的没有败落的荷花。
采莲的小女孩平时深藏闺中,与世隔绝,今日驾驶着小舟进入荷塘,就像笼中放飞的鸟儿,林立的荷叶和莲蓬隔开了世俗对她的束缚,清清的水波,淡淡的清香更荡开了她的心扉,于是她尽情嬉戏贪玩,竟然迟迟才想起来应该去采莲。
下两句具体描写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嬉戏顽皮。
夕阳西下,天近傍晚,小女孩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就着夕阳的余晖,竟然干脆脱掉了鞋子,坐在船舷上,把两脚伸入水中,一上一下扑腾踢水,水花四溅,把船头都打湿了。
惹得船家的鸭子在一边嘎嘎地跟着叫,女孩干脆脱下了自己的红裙子裹在鸭子身上,把鸭子抱在了怀中。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本词中的“举棹、年少”就是和声,均无实际意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唱号子时“嘿嗬”、“哟嗬”等。
所以,这首词去掉和声,相当于一首七言绝句,加上和声,相当于一组歌词,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
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一扫五代以来的宫廷靡靡之音,向我们生动活泼地展示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贪玩的童心,犹如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关于童趣的古诗,有很多很多。
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因为有亲身体会的缘故,对下面的三首更加喜欢。
第一首胡令能的《小儿钓鱼》《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说的是一个蓬头乱发的小孩,侧坐岸边草丛中钓鱼,这是来人问路,他却怕惊扰到他要钓的鱼,只是摆摆手,不做应答。
小时候在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不是钓鱼,那时候是钓青蛙(当时没想青蛙是益虫的事),在田埂上钓禾苗田里的青蛙,路边来熟人(邻居),会问钓到多少青蛙了呀。
这时心里会非常不愿意回答,心想这不是搞得我钓不到青蛙吗?常常当没听到,不做理会。
这诗写的非常的形象传神。
我怀疑诗人就是那个问路的人,所以观察的如此仔细到位。
第二首白居易的《池上》《池上》【唐】 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划着小船,偷偷地采了别人家白莲回来。
完全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上推开的浮萍留下了一道船儿划过的痕迹。
小时候我们也很淘气,跟小朋友偷偷的去采摘人家园子的桃子。
先把园子周围某处荆棘薄的地方用棍子敲出一个小口子,再有人放哨,有人进园子爬树上去摘。
之后大家跑远找个地方大家一起享用“赃果”。
如果被人看到,回家可能还被大人暴打一顿,但也“屡教不改”,不亦乐乎。
第三首袁枚的《所见》【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呢,虽然很接近于我小时候的生活,但是这首转句有点突然,不连贯。
我们小时候也放牛,我家当时养的是水牛,水牛体大,但比黄牛温顺。
正常爬是爬不上牛背去的,所以在牛低头的时候,踩着牛的大犄角,牛一抬头,我们就能顺着牛脖子爬到牛背上去了。
当然高兴时也会唱几句。
但突然挺住不知声,是要去捕捉鸣蝉,跟我的回忆还是有些差距。
捕蝉也干过,但是多在夜里。
捕捉的别的独角兽和“丁丁虫”都是在大中午最热的时候。
尽管如此,这诗勾起童年的回忆,很是美好。
估计城里长大的小朋友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童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