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抒发了什么之情

望庐山瀑布抒发了什么之情,第1张

庐山瀑布抒发了什么之情 《望庐山瀑布》抒发了什么之情?怎么品读?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今南京)途中历游庐山时所创。

李白所描述景点是庐山著名的《三叠泉》瀑布。

我前二年的夏天有幸去游览观光过,只见山势陡峭,上、下"三叠泉"瀑布路径只有两旁人工设置的铁索链为依托。

下泉㡳需要40分钟,比较轻松。

我听、看到了泉底瀑响如雷,令人振憾。

只见瀑底绿树掩映,水流清澈,风景优美,虽然是夏季,但泉底却是"寒风徐徐"十分怡人。

观光后上来耗时约一小时,使人的体力消耗巨大。

李白这首诗前二句描绘了庐山三叠泉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三叠泉的雄壮美。

李白诗的后二句他用夸张的比喻和诗人浪漫想象,进一步加以描绘庐山三叠泉瀑布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

宛如一幅生动山水画,反映了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写得气势磅礴,作者将一个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一句写大景: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上,慢慢地升起了一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的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次句写小景:远远地看那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遥看瀑布”四字点题,“遥看”即是望;“挂前川”三个字是作者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

用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大的白练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凡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扬。

第三句乘次句描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

“三千尺”形容其高;一个“飞”字则把瀑布喷涌奔泻的景象表现得极为生动;“直下”二字既描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结句承接第三句,作者犹嫌不足,补上自己的想象:可能是银河之水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二字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明知道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更为逼真。

其奥妙就在于作者前面的描写已经孕育了这一现象。

你看,魏巍香炉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泻,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却必然。

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形象地刻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虽是夸张,但很自然,瀑布的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虽是新奇,但很真切,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有人说,七言诗句中的第五个字最重要,第五个字要响。

所谓响者,着力处也。

这种说法在本诗中最具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比之别诗化静为动,可算别出心裁;一个“落”字也很精彩,鲜活地勾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奔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如果换掉这三个字,此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

整首诗不着一“望”,但前三句都写“望”,扣题描写宏大之景;最后一句是写“想”,驰骋想象并发出慨叹。

显示出了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最后势犹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84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