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读什么

磬读什么,第1张

磬读什么 “磬”这种乐器到底是什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在商朝,磬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现在我们常用“锣鼓喧天”一词来描写热闹喜庆场面。

鼓、锣之属在我国出现得很早,传说远古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草扎的鼓槌。

在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鼓曾一度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比起钟、磬在往日的地位来,又嫌稍逊风骚。

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

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

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

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

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

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

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

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

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

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

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

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

三、“编钟”和“编磬”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

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

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

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

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

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

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

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

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

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

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

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

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

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

”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

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些都是符合于声学原理的。

古钟的造型,以起源于西周中期的甬钟见长。

甬钟“钟体、钟柄皆下大,渐敛而上”,其表面铸有精美的纹饰,线条过渡优美顺畅,这是聪明的工匠从大自然的美景获得的启示,精巧构思,匠心独运之作。

不过,为了声学效果良好,“古乐钟皆扁如盒(合)瓦”。

什么道理呢?古人自有主张。

但是这一套后来失传了,外行制钟,一味追求好看,都制成了圆钟。

“急叩之晃晃然不成音律”。

这个千古疑案直至到了沈括手中,才迎刃而解。

沈括这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也涉足音乐园地,留下了宝贵的足迹。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音乐著作包括《乐论》、《乐器图》、《三乐谱》和《乐律》等等,可惜均已佚失。

唯独在《梦溪笔谈》中还保存了五十多条关于音乐的记载。

这些虽然算不上系统的音乐著作,但含有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沈括对古乐钟的发声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正确解释了古乐钟为什么铸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的原因。

从演奏效果看,圆钟受击后在快速旋律中,易发生声波干扰,而古代的扁钟却无这个弊病。

沈括对古乐钟发音情况的分析符合近代声学的原理。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1、什么是磬磬(音:庆)是一种我国古代的石头制作的打击乐器,通过悬挂在架子上,演奏员演奏时,用木锤敲击,可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响。

磬拥有非常古朴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观,制作精美。

按照其使用场所及演奏方式,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

所谓“特磬”,就是专门用于皇帝祭祀时使用,而“编磬”则是由多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子上进行演奏,其主要用于宫廷音乐时。

中国湖北省随州市在1978年,曾在曾侯乙墓中,发现一组编译钟,就是由32个磬组成的编磬,是典型的楚文化特点,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期乐器的组合情况。

这套完整的编磬是用石灰石、青石及玉石制成,悬挂于青铜磬架之上,共分为两层,敲击时,就可以发出清脆响亮的音色。

2、磬出现的年代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出现的年代可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也有叫“石”或者“鸣球”。

当时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获取了劳动成果后,非常兴奋,就敲击石头,以其清脆悦耳的声音来烘托气氛,这就是磬的原型,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就形成真正的磬。

磬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

磬出现后,就广泛被用于历代统治者的各种宫廷场合的音乐中,能够拥有磬,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85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