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尺寸和劲头,其实是一个意思,指的就是讲话的节奏,以及语气、表情、音调等等的配合,就和音乐中的节拍差不多。
通俗的讲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讲合适的话。
但什么是合适的时间,什么是合适的方式,什么是合适的话,这些都没法一一量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也许就是相声一直讲究口传心授的原因,因为没有办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能凭感觉。
节奏把握的好,没有包袱观众也爱听;反之,节奏不对,包袱再多也是累赘!举个例子来说,传统相声有一个作品叫《论捧逗》,其中捧哏演员转做逗哏以后,逗哏演员故意捣乱,不给他好好捧哏,每一句话都捧在腮帮子上;你一句话没说完呢,他就说话了;或者你说完半天了,他不接茬,出现冷场,这些都是被夸大了的反面教材,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正确的尺寸和劲头。
同样一个作品,为什么不同的演员表演的感觉差距很大,这就是对尺寸和劲头的把握不同;同样一个笑话,为什么别人讲很好笑,而你讲出来就很冷呢,同样是讲话的节奏不对。
最能体现相声演员语言节奏的作品是文哏类的,因为有大段的叙述,节奏不好会让人昏昏欲睡,所以能力不到的人一般不敢轻易表演。
下面分享《对春联》中的一个小段给大家感受一下节奏问题:捧:我这上联是,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逗:您听我这个。
捧:您对 ?逗: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捧:北雁南飞逗:前车后辙捧:双翅东西逗:两轮左右捧:分上下逗:走高低捧:高低逗:上下捧:上下逗:高低捧:好!此处一定有掌声!这个小段我们自己读一下都能很容易的感觉到该停顿的气口,该读重音的字,该怎么和搭档配合;如果捧逗双方说话的节奏能基本保持一致,脉络清晰,一气呵成,且不打磕绊的话,就能够获得满堂彩,虽然没有包袱。
相声行业为什么特别讲究拜师?因为这些东西你自己琢磨的话太难了,而老先生们可以将一百多年来所有前辈积累的经验一起告诉你,这是巨大的财富,可以帮助一个演员节省至少不可估量的时间。
我觉得这个就是所谓的“庖丁解牛”之法,我觉得这种就是不能解释,他需要天赋+熟练度+心理感受多种因素混合一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