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作者是谁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第1张

过秦论的作者是谁 西汉的贾谊为什么能够写出《过秦论》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人,字太傅。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文章主旨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评价《过秦论》共有三篇。

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

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

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

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

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

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

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

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

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

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

”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

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

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

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

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

  总结:《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

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

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贾谊天生聪颖,自幼勤奋好学,18岁就展露天赋,才华横溢,特别善于调查研究,掌握大量官府、社会各界基础资料,然后形成于思,潜心研究,探索思考,总结定律规律,集思广益,所以才能写出如此拍案叫好、妙笔华章、信手拈来。

贾谊,西汉洛阳人。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就文才出众,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主张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

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无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贾谊写作过秦论。

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4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