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影评

蝴蝶梦影评,第1张

蝴蝶梦影评 怎样理解庄子的蝴蝶梦?

庄子蝴蝶梦,春意满腹生。

灵魂盼自由,破茧追美景。

盛世如春风,意绽华夏梦。

放飞蝴蝶情,添彩献使命。

感谢邀请。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的《齐物论》。

许多人说,《齐物论》是《庄子》里面最高深的一篇。

于是,各种解读亦众说纷纭——有说这是庄子对老子思想阐发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说应该把此篇当做文学作品来读;也有说,《齐物论》是庄子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代表作,等等。

或许,各说皆各有据。

不过,一是不能脱离庄子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来评判其思想;二是必须完整全面地考察和把握庄子的学说;三是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生硬地套解和剪裁《庄子》。

对“庄周梦蝶”亦是。

一《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

后世认为,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最无争议的是“内篇” 七篇。

《齐物论》在其中,并非托伪之作无疑。

《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

开宗明义,庄子就亮出了自己思想的“底牌”——向往和追求绝对的自由。

这是他与老子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他与战国时期其他所有学派学者的不同之处。

这个特点,也使庄子独步于世界——纵览当时的天下各国,没那个先哲达到了这样的哲学境界。

在《逍遥游》里,庄子讲到了“做人”的七种境界,然后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达到了这种状态——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外界的规律,不贪图功利,不追求虚名,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齐物论》,实际上是《逍遥游》的续篇。

在此篇中,庄子具体讲解如何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这样的高度,也就是 *** 作性的释疑解惑。

鲁迅先生称赞《庄子》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齐物论》是最典型的一篇,全文几乎是一个寓言接着一个寓言,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或许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篇《齐物论》”的原因。

“庄周梦蝶”肯定也是如此了。

二所谓《齐物论》,一言以蔽之,就是“万物皆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无先来后到之别。

所以,据此才有人说庄子是相对主义,万物毫无差别。

其实这过于把庄子的思想简单化了。

在《齐物论》里,庄子首先讲了一个观点,就是要“忘我”——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第一步就要“忘我”,也就是《逍遥游》里说的“至人无己”。

“忘我”和佛学“五取蕴共相”的“无我”不同。

庄子说的“忘我”,是说借用孔子告诉颜回的“交臂非故”——擦肩而过的片刻,物我都发生了变化。

庄子是说,一切都在变化,不跟随这种变化,不随时忘却过去之我,便不可能真正认识“道”、掌握“道”。

庄子这个思想,是非常“形而上”的,很哲学。

庄子首创了一个“气”的概念,还首创了一个“吹”的概念。

“吹”,是“气”的运行方式。

他在《逍遥游》里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万物生生不息是“气”“吹”出来的。

庄子大大地描述了一番“气”如何变为风,这种各样的风有何不同,然后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吹万”,指的是万物。

“气”“吹”出来的事物万般不同。

这是《齐物论》所讲的第二个观点,“气”通过“吹”的方式,形成了万物。

而一开始,“万物不齐”——“而使其自己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万物的这种不同,“咸其自取”,都是自己造成的; “怒者其谁邪”,没有别的主宰,主宰只能是自己。

“怒”,庄子在《逍遥游》里也用过,不是发怒,而是鼓气之“鼓”、“凭藉”。

三在这种万物不同的世界里,“至人、神人、圣人”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前面说到了要“忘我”,这里他接着说,如何做到“忘我”,就必须——“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知”就是“智”。

古时的“闲”和“閒”含义不同,前一个表示阻拦,后一个意为悠閒。

“炎炎”是光明;“詹詹”是是不确定。

这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是有道德标准和心理底线的;说出的话,也更有光明;睡着了神魄相交,醒来则神采奕奕。

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是整天费心思、斗心眼的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也不会“小恐惴惴,大恐缦缦”那样惶恐可怜。

这种境界是怎么来的?是通过悟道而来。

这是《齐物论》中的第三个观点。

庄子讲了是非、生死,看似复杂,但都要具体分析,因此,有的时候是相对的。

他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不自作主张,而是“照之于天”。

这个“天”,就是指“道”。

他接着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针对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各论其理而言的,你们都觉得自己说的对,但是,“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你们说的“是非”,只不过是相对真理,并不是绝对真理,因为你们还没有得到“道”也就是绝对真理的“枢”,即核心。

这个绝对真理,就在众多相对真理的“环中”,得到了,才能够应付一切。

四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故曰莫若以明”。

正确的和错误的,都会无穷无尽,所以,不能以一时之见说全都搞明白了。

他进一步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是庄子的名言。

其含义,大概应这样理解——天地,就是你手指的天地;而万物,则如同奔腾的马。

“物固有所然,物故有所可”,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所以然;因此,万物也就都有其应在的位置。

因此,“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一个东西,分化的时候,也就是其将成的时候;而当成功的时候,也往往是毁坏的开始。

成与毁,是一个同一的过程。

他这个思想,继承了老子,又超越与老子。

老子只看到了转化,庄子还看到了全过程和升华。

这是《齐物论》的第四个观点。

至此,它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什么是“齐物”的论述。

然而庄子并未就此止步,他继续论述,因为他还要继续对“至人、神人、圣人”何以修成发表意见。

五“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是什么?他在《逍遥游》里讲了“无己、无功、无名”,这是说在日常行为上的标准。

《齐物论》里,他讲的是内心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滑疑”,有学者说,是古代湖北与河南交界一带的方言,因为庄子受楚文化影响很深,含义大约和佛家《楞严经》中“脱黏内伏,耀发明性”很近似,就是光耀内心的明性。

下面,庄子开始讲他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这些,是光耀内心明性都应该明白的。

第一个,关于宇宙的发生。

他说:“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他后面还有话,不多引了,他的意思,宇宙是难寻开端的。

第二个,关于大小、寿夭。

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这是说,大和小、寿和夭都是相对而言的。

天和地,是与我一起而生的;万物,是和我来自同一个源头。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即然如此,还与什么可说的吗?第三个,他以道家理解,实际上反驳了儒家对仁义道德和人伦学说。

大致含义是,你们儒家解释的过于浅显和庸俗化了。

六讲到这里,庄子开始说做梦的事。

他先讲了一段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是说,夜里做好梦不一定是好事,做梦哭泣,醒来反而可能有好事。

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候还在梦中梦见做梦,醒了以后才明白。

可是,白天不是在做梦么?可能白天黑夜都是在做梦。

怎么办呢?“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大觉”是庄子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有了大觉悟,才知道区别梦和现实。

所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装睡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显然是从庄子那里来的,诸葛亮以此表示自己是大智“大觉”。

《齐物论》的最后,庄子说到了“庄周梦蝶”。

他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他说,过去我做了一个梦,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惬意得很,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下子梦醒了,“蘧蘧然”,吓了一跳,这下糟糕了,搞不清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所谓物化”——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还是可以区分的。

这就是“物化”。

在《逍遥游》里,庄子已经讲过“物化”——北冥有鱼化为鲲,这就是“物化”。

庄子讲“物化”,不仅有万物皆在变化的含义,更有向自由不断提升迈进的含义。

庄周和蝴蝶或者转换,或者能够区分,都属于“物化”。

而“物化”的关键,就在于“大觉”,也就是悟道。

这大概是庄子“庄周梦蝶”的用意所在。

因此还得说,庄子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诸子百家都忙于向王侯们献媚,包括儒家在内。

吕思勉先生说,当时的学说,只有法家尚可济世。

而此时,庄子坚拒高官厚禄,宁愿编席守贫,闭门思考人生和自由,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庄子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哲学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4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