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实际上是用来劝谏周康王的,而不是爱情诗。
一、《关雎》的出场周康王是西周的第三代天王。
他在位期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但是,在他统治的晚期,骄傲自大、沉湎女色、疏于朝政这些君王的坏毛病就都来了。
有一天晚上,周康王与他的夫人饮宴做乐,结果第二天就起晚了。
这时候,《关雎》这首诗就出场了 。
专门负责周王起居的官员,不好直接批评他,就委婉地念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那么,《关雎》只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能起到劝谏的作用吗?二、《诗经》的由来在周宣王的时候,有个大臣叫尹吉甫,他专门组织了一批采诗官,在农闲的时候,去乡下收集诗歌,前后一共收集了3000多首。
尹吉甫拿到诗以后,就会定期交给周康王看。
周康王通过这些诗,就可以了解到民间的疾苦。
后来,这些诗就传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手里。
孔子认为这些诗很重要,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些诗,既可以用来感化天下,又可以指导君王治理国家。
于是,孔子经过删诗,最后留下了305首,编辑成了《诗经》。
三、《关雎》说的到底是什么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说的是后妃之德。
《春秋》上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周以一妃兴,殷以一妃亡”。
《诗经.正月》说的更是直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因为后妃的品德是如此重要,所以,孔子就把《关雎》放在了《诗经》的第一篇。
就要要告诫国君和士大夫们,要用“贤女以配君子”,“正夫妇、厚人伦”。
所以,那个起居官念这首诗,是劝谏周康王不要沉湎女色,荒废了朝政。
劝谏周康王人的夫人,要谨守后妃的本分,作好君王的贤内助。
四、关于《关雎》内容的争论当然,后世对《关雎》要表达的意思,有多种看法。
现在的人,更多是把它当成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来看待。
但是,我们再来看看《诗经》下面的几首诗。
《诗经》的第二首《葛覃》,是要求后妃在富贵的时候,依然能作到勤劳和简朴。
这说的是后妃之本。
第三首《卷耳》,是让后妃帮助君王考察官员,招纳贤才。
这说的是后妃之志。
第四首《樛木》,是让后妃去掉嫉妒之心,管理好后宫。
说的是后妃的逮下之道。
第五首《螽斯》,是让后妃要像螽斯一样,为君王多多繁衍子孙。
第六首是有名的《桃夭》,是让后妃关心国民,让老百姓适时嫁娶,繁衍人口。
所以说,《诗经》前面这几各首诗的顺序,并不是随便排列的。
《关雎》说的确实应该是后妃之德。
总之,《关雎》这首诗,不管创作者的本意是什么,都不妨碍它成为一首好诗。
*****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点赞、留言*****
《关雎》这首诗,是《诗经》305篇中的第一篇诗。
古代为《诗经》作注的学者,大多都认为诗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太姒。
宋朱熹在其《诗集传》序中云:“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就把《关睢》这首情诗和文王、后妃及国家联在一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这部书中说:“《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太姒、文王’,皆无确证。
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太姒耶。
”这里,方玉润说的很明白,《关雎》这首诗,根本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说明是指‘后妃之德’,也没有一语言及文王和后妃太姒。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前的学者“君子,文王也,淑女,后妃也,后妃之德也”等说法。
方玉润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认可。
《关睢》诗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闻一多《风诗类鈔》说:“《关雎》,女子採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君子,是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称呼。
君子爱上了採荇菜的女子,便陷入那“寤寐求之”的相思之中,即白天也想晚上也爱,苦恼的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爱的是那样深沉,那样专一,只好把一腔爱意化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幻想之中。
我们读了整首诗,如方玉润所说:“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太姒耶。
”诗中根本不见文王、后妃的影子,所谓“颂后妃之德”,完全是牵强附会。
褪去华美的外衣,《关雎》纯粹是一首歌颂贵族青年男女的恋歌。
既不关国事,也不关文王、后妃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