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古诗

春夜喜雨古诗,第1张

春夜喜雨古诗 《春夜喜雨》是一首咏什么的诗?抒发了什么意境?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大自然的雨对人类来说,是最熟悉不过,最寻常的了。

因其是平常之景,故最为难写。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在四川成都曾经写了一首赞美雨的诗《春夜喜雨》,把难状之景写得如在眼前,且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感受诗的意境。

《春夜喜雨》内容、意境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诗的一开头,诗人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春季的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

”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

这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

”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啊!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

诗人采用他一贯的写法,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

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

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爱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这两句诗,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

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透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好雨下在夜里,雨细又不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

它悄情的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

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显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

“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

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雨“好”的特点在这两句里通过“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来,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劳作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应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夜中田间小路已看不清,浓云密布,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江船上的灯火独个闪烁。

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

由于晚上正在下雨,群星潜藏,月色无光,说明雨意正浓,眼前一片墨黑的世界,如今放眼四望,唯有江边船上放射着一线光芒,在这黑夜中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天上的云儿、地下的小路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对比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俱"与“独”又突出了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惊喜的感情。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待到天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成都)城变成了一个繁花盛开的世界。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成都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这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艳、沉甸旬,令人心旷神怡。

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可见诗人状物细腻。

诗尾,诗人脱口而出:“花重锦官城。

”后人赞曰:“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

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从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严谨,用词讲究。

看似平常,却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这首诗题目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见“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有其现实基础。

《春夜喜雨》的创作背景诗人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年他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逛”的漫游生活。

后来入长安求仕有十年,却仕途不顺,职位低廉。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败的境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诗人千辛万苦地赶去灵武投奔唐肃宗(李亨),不料因救房琯案被肃宗弃用。

诗人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浣花草堂”。

《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

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陕西一带就有严重旱灾,“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记》),诗人当时在亲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寓居的草堂基本建成。

饱经忧患的诗人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终于有时间对成都的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

因此,在这春夜里,诗人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也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结语:诗人对平常之景物写得如此传神,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后世人看到雨,在春日的夜晚,忍不住要想起1200多年前的诗人的这首诗,吟咏再三,更觉回味无穷。

大家好,我是终南望月。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春夜喜雨》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和颔联写出了春雨的特点: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颈联和尾联则截取了成都(锦官城)的几个景物,进一步抒发诗人对春雨的喜好。

春天的夜里,小雨随风飘洒,落地无声,慢慢渗入大地,滋润万物。

春雨贵如油,温和地洗净了花上的尘埃,使得花儿更加娇艳;催使万物复苏,在春雨中迅速生长,充满勃勃生机。

多好的一场春雨!在作者眼里,春雨是有灵性的,是善解人意的,它知道在人们最需要时候,悄然而至,却不惊动任何人,生怕搅扰了人们的春梦。

细雨如丝,滋润大地,细雨如织,连明显的道路都看不清了。

天地一片昏暗,只有一点渔火独自闪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更加衬托出了夜色深沉,寂然无声,从而凸出了前边拟人化的“潜入”。

在这首诗中,作者笔法细腻,字字珠玑,把对春雨的喜爱融入到了字里行间。

春雨不但润泽万物,而且善解人意。

春雨的拟人化,体现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肯定和嘉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是妇孺皆知的佳句。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5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