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

踏莎行秦观,第1张

踏莎行秦观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这首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秦观的踏莎行有好几首,以下面《踏莎行·郴州旅舍》一首最为有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了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

秦观(1049-1100) 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八品),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再解读该词的大致意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白天大雾迷蒙,楼台笼罩在一片苍茫,近在眼前却依稀难辨;夜晚月色苍茫朦胧,平时熟悉的渡口竟然隐匿,不见踪迹。

我登上高楼,想要驱遣寂寞,结果望穿秋水,只见漫漫天涯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的精神家园,怎么也无法寻觅。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清冷的客馆,虽是春天,但春寒料峭,眼看又是斜阳西下,传来杜鹃“不如归去”高一声低一声哀鸣,更添愁绪,让人肝肠寸断!运用典故,说终于盼来了远方的友人的音信,片言只语,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这慰藉我的话,反而添加了我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情离绪,惹起无数的悲怨如山般堆砌在我的心头。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遥远的潇湘去呢?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贬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孤寂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悲情感慨:上片描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有视觉形象,更以听觉,勾勒出贬官客居的凄楚迷茫;下片运用典故,由叙述朋友问候开始,写远方友人来信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寓情于景,借物喻人,化用典故,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愤懑。

尤其最后两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给予很高评价。

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

秦殁后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词人嗔怪郴江不围绕郴山,为什么偏要流到潇湘去呢?看似无理,实际是责备词人自己,秦观此时把自己比作郴江,将内心的伤感、无奈、痛苦、失望等复杂情感寄寓其中,读来无比凄切,催人泪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7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