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手法

讽刺手法,第1张

讽刺手法 为什么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用婉讽,不直接讽刺

《儒林外史》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讽刺。

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讽刺而用婉刺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象鲁迅先生所说:“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二是作者要揭露一些真人真事,加以讽刺。

又怕遭受迫害,故意改说成明代,来反对当时的八股科举和贪求功名富贵,并揭露了封建官僚,人伦世态的社会丑恶。

实际上《儒林外史》是清代社会的写实。

对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进行抨击,是《儒林外史》的重要内容。

作品通过考取科名的读书人的罪行,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的毒害,并反映政治的腐败,这也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儒林外史》在抨击科举制度、揭示士人精神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和歌颂了一些下层人士,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扩展小说的社会意义。

当然,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成就主要还在于对科举制度统治下士人群像的塑造,以及对腐败世态的生动描述。

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封建社会制度必亡的本质道理。

1、《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

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

2、如小说中刻画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3、再如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刻画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缠考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

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

4、再如细节描写,作者写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中狂念“中了!中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摹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讽刺范进热衷功名,科举制度扭曲人性。

5、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尽管吴敬梓在小说中运用讽刺手法,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但是他也有忌讳,出于文化人的特性,多婉讽,尚不敢与当朝统治者硬碰硬的直接讽刺,那样会被扣上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罪名。

这对吴敬梓来说,婉讽也不难能可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7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