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一代一代的得到传承,也不断的充实着人们生活,让日常生活更加的丰富饱满,多姿多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同而绚丽多彩的民族习惯,从着装、饮食、发型、建筑、文化、礼仪、祭祀等都有各自民族特点的习俗,面大而广,深刻而奥妙。
纵观习俗的产生,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辟邪而习成。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的局限性,日常生活为了避免一些自然灾难的降临,而形成一定范围、一定的族群内习俗得到传承。
其次是祭祀而习成。
人们对先辈的追忆、悼念等而成为一方的风俗习惯,继而传承为风俗。
再次是信仰而习成。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灵魂的洗礼而形成了不同的习俗。
第四是环境而习成。
各个民族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山川河流,有冰川大海,从而塑造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不同的人文景致,才会创造了不同的习俗。
第五是对未来的希冀而习成。
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形成了一定的习俗。
第六是对本族英雄的敬拜而习成。
人们对一代代英雄人物的敬仰,纪念而形成了一定的风俗。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得到传承的习俗必然是共识的结果,是取粗存精、极具民族特色,极大鼓舞人心的习俗代代传递,己经融入到民族的文化精神之魂当中。
纯属个人之见!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习俗,其意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做法。
其中的“习”,有练习实践的意思,“俗”有经常的意思,由此可见习俗的来历。
可是如果再深入到习俗是如何被创建的。
我认为习俗是群体利益与道德共同产生的结果,随着利益与道德的偏离,呈现出偏向利益,又受道德拉扯的形态。
具体的创建方式大概有三:一、经验总结习俗的从无到有,也体现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
比如端午节,在江南,端午过后即是湿热的梅雨季节,黄河流域的情况虽然稍好一些,但蚊虫肆虐,自此时更加猖獗,南北同一。
古人的饮雄黄酒、门上放或人佩戴艾叶,是一种利用其浓烈的味道驱蚊虫的活动。
盖当时公共卫生事业并不发达,蚊虫叮咬,很容易便患上疟疾等多种疾病;而同时,那时的蚊虫由于没有化学杀虫剂的洗礼淘汰,也没有进化到如今日般顽固,艾草香囊,驱之可也。
而从这一行为的有效性得以发现到形成习俗,无不是经验的结果。
这一举动合乎利益,而让人类得以延续,便是最大的道德。
二、讹传类推好多情况下,习俗的形成,起源于无根据的讹传和有意无意的类推。
典型的当属腊月二十三的“糖瓜祭灶”活动。
古时的官方,对言论一节,防范甚严,古此百姓虚拟了一个每日潜伏在灶头,既防火患、又聆私言的灶神形象,可以说是特务之神了。
通说灶神是《封神演义》中的张奎,以其面孔黧黑,模拟终日受烟熏火燎之状。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向玉帝述职,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表现。
讹传之上,又有类推。
每年此日,家家做糖瓜祭祀,以求灶王爷“口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糖在古时,也是普通人难以尝到的,祭灶之后,还是果于人腹,并且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合乎利益,而敬天法祖,又是传统道德观的传承。
三、规范制定规范,此次处指官方政令,在政令的约束下,人民遵行不违,当政令的合理性持续生效,习俗便也形成了。
例如历法的颁行,使春节成为习俗;晋文公下令某日严禁烟火,人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寒食成为习俗。
可是习俗之成,难免流变,比如寒食节,在流传中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虽然如此,功用保留:祭祀先人,民德归厚。
而剔除了只能吃冷食的规定,又与利益相合。
以上所说,基本属于良俗。
毕竟,人心向好是常情,而政令的颁布,其初衷也绝非与人类为敌,可事物总有两面,既有良俗,便有利益偏离道德太多,而行成的“恶俗”。
说到恶俗,首推婚闹。
盖古人认为,新婚合卺,大喜之事,难免有鬼神所妒,而洞房之中,极为私密,当然是鬼神下手的重点,以众人(尤其是男性为多)狂欢的形式,增其阳气,惊走鬼神,实际与过年放鞭炮的道理相同。
而让新妇与婆家众人熟悉,也有利于以后冢庭间的交往,这并非坏事。
可是偏有些色心泛滥之辈,种种出格举动,引其他原本有色心无色胆之人一哄而起,还要打着“传统”的招牌。
好好的习俗,竟成了耍流氓的借口,劣币驱逐良币,道理相同。
当然,有许多习俗,也并不只是沉沦,道德也在其中努力纠偏。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摒弃了千年来登门拜年的习俗,自觉在家,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的事例,其中虽有利益的维护,但全国如此,便是道德和人性的无限光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