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艺片

欧美文艺片,第1张

欧美文艺片 为什么国产文艺片看起来很沉闷很无聊,而外国文艺片越看越有意思?

《皮绳上的魂》也是越看越有意思,电影里用先锋派的手法,来叙述传统的宗教故事,张杨做的不错。

1984年,扎西达娃创作了《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2014年,张杨与他联合改编了这两部小说。

2017年《皮绳上的魂》公映,电影与原著都充满了丰富的多义性和歧义性,澄净优美的镜头和分层叙事的惊喜,有人提及莱昂内与《布达拉斯大饭店》等,其实从小说到电影都是在游戏文本,叙事圈套和宗教蕴含都在明处,西藏生活的本质与玄冥之思,无法不联想起阿来、马原等其他的汉藏作家,西藏的自然风云与藏人的内在心灵。

第六代导演的姿态与先锋作家的文学书写的合力,就贡献出悲欣交集的《皮绳上的魂》。

在《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之前,张杨导演从《爱情麻辣烫》到《无人驾驶》全是都市题材,内容涉及饮食、男女、父子等诸多主题,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杨永恒的母题,“就像真正的生活感觉一样”是张杨电影美学最大的追求。

绝不自恋的态度让他成为第六代导演公映率最高的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平衡的把控。

自从《飞越老人院》之后,张杨的视野和表现呈现出更为宏阔的审美。

与舞蹈家杨丽萍合作过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和《春天来了》,再之后便是主要以藏传佛教的信徒作为叙事,故事片《皮绳上的魂》和纪录片《冈仁波齐》这两部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超出一般电影业内人士寻常的观察和预测。

作为文化载体的西藏,天然拥有着藏传佛教的神秘,此地发生的故事很容易便可以称之为元叙事。

塔贝本是被雷劈而死的流浪者,杀生无数,却被一位活佛找回,护送天珠到传说中的掌纹地。

漫长的路上,纯真而有毅力的琼主动献身,聪颖的小哑巴被琼从天而降的锅砸中,不请自来与之同行,当然宝贝也吸引了无数的觊觎者。

小哑巴抢了作家的笔,意味着故事的主导者从而转换,他成为先知引导着塔贝向前走。

一路跟踪的作家,“进入了”自己的故事,于是对着戏中人咆哮发牢骚:你们怎么能忘记了过路者呢?对于历史和宗教的遗忘或淡漠,向来是世俗生活的习惯。

写作者的能指和所指,虚构的事实有多少是现实多少是想象,故事的假定性与读者和观众的带入度的关系有多少?皮绳和魂,本来都各自是晃悠悠的有形无形之物,皮绳上的魂可以说是形而上在形而下之上的幂方。

张杨用叠印的简单方法重构了繁复的时空,康巴藏人简单而执拗的同态复仇,是塔贝救赎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塔贝和他的仇人一而再的走不出历史的重要,父辈的血债必要延续,意味着生从一开始就是寻死的意义,此生的不舍与来生的轮回,以及解脱不得的血仇,如何去超越?信仰者的目光,空灵。

先知的奥秘,不可说。

作为外人,又应该如何去体会、评价此间的文化,我们是悲天悯人的了解而同情,还是上帝视角的零度俯瞰,也许每一种都有可取之处,也照样是自得之一隅。

假如神创造了人(或者说人由猿进化而来)和这个世界,那么神之上呢?既然人类又可以制造网络世界、作家和导演都可以书写小说和拍摄电影?作家和导演对于故事的塑形,在于受众的凝视,只有他们凝视并思索了,故事才更有变形的活力。

其实我们看国外有意思的文艺片是已经被过滤的,毕竟内地有资源,也都是找国外一些口碑不错的,这和国内一样,大家觉得有意思的,感同身受的就会传到国外,而那些导演作品,不需要你看懂,本身就是拍给自己看的,而且国情不一样,所拍摄的内容就有所区别,可能美国当下关注弱势族裔多一些,黑人题材电影就会比较多。

而国产文艺片有很多有意思的都是禁片儿,我们根本看不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99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