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苏洵的《六国论》我确实读过,但浅尝辄止,不敢造次,而且时间过得太久,有些章节虽有些印象,但论述起来没有底气,如坚持回答担心不够准确,误导蒙骗了大家,如果查资料倒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象模象样地论一通,这样又觉得不够厚道,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放弃邀答,谢谢朋友对我信任,对不起了!
尽人皆知“唐宋八大家”中“三苏”一门独秀,而总似身为父亲的苏洵,文学成就不如长子苏轼。
《六国论》作为苏洵知名度最高的一篇策论性散文,也自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
以秦的话题写下扬名后世的史论文章的,还有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等很多,苏洵在《六国论》提出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刁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即苏洵认为,六国败于秦国,是因为他们“赂秦”。
而贾谊言秦之灭时,认为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他认为秦灭的原因有二:不施仁政及攻守战势。
杜牧在《阿房宫赋》末提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即杜牧认为秦亡是因为没有借鉴六国之亡的前史。
由此可见,史论类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是否深远,以观点为第一要素。
苏洵这篇总被后人质疑“抄袭”“观点狭隘”“偏颇不实际”云云,也是因为“赂秦”这一论点不够全面和透彻。
苏洵的《六国论》,放在当时的背景观览,恰好对求和心态为主的北宋朝廷具有针砭、刺激之效,辽与西夏对中原的虎视眈眈由来已久,苏洵文人士子,应外患之忧提出这样的观点,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及进步思想。
本文特点有三: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严整缜密;语言流畅,遒劲有力。
是以通观全文,笔力淋漓,层次清晰,无不渗透着作者数十年的赤子之心与文化修养。
清代徐乾学在《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中称赞《六国论》云:“称悉情势,步步深入,归到大意,如千钧一发,壁垒皆新。
”因此,即便此文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并不能算作一流佳篇,也绝不是意义稀微的等闲之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