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第1张

对联的历史 对联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元;对联的鼎盛时期——明清。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已经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将传说中的降鬼之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上,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五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原来字牌上驱魔除鬼的内容,就变成一种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特殊文体。

因其多用于春节,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与期盼,所以被称为春联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宋元时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不仅在春节,友人之间的日常交际也经常用到对联,建筑物上张贴盈联也成为习惯。

著名的文人苏轼、王安石和朱熹等,都写过不少盈联。

明清时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期。

明代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普通文人,皆好联语,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非常喜欢撰写对联,下诏令要求家家户户在春节时张贴春联,极大地推动了对联的发展。

后来,解缙、祝允明、文徽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又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清代出现了郑板桥、纪晓岚、何绍基、梁章钜、彭玉麟等一批撰联高手,在对联的数量、质量和种类上,也都超过了前代。

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做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

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风气依然兴盛。

过年了,说说春联吧。

第一幅春联为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为964年,第二年国家即宣告灭亡。

而长春还是宋太祖为自己生日设的节日,似乎预示着历史的发展。

他国君当的不好,但写词却可圈可点。

另外他的皇后花蕊夫人很有名气!她的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流传很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01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