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官制非常奇怪,不仅读起来拗口,有时候也让人感觉非常混乱,这背后其实有深刻的背景。
宋代的安抚使、宣抚使都是差遣。
差遣和职事官,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叫法而已,并无本质不同。
宋朝官制系统宋朝官制其实有三个系统,分别为官、职、差遣。
官是寄禄官。
给人一个很高职位的官名,但并不让此人负责该官名下的职责,只是让他领取该官名下的俸禄,所以被称为“寄禄官”。
朝廷专门用高工资养着,但却不让他负责实权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措施。
职,一般指职名。
宋初的时候,是一种实际职务,但后来演变成一种中高级文官的荣誉称号。
比如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等,比如我们熟悉的包青天包拯,就是龙图阁直学士。
职,更多的是一种中高级文官的荣誉性称号,而不是该官员真正负责馆、阁里的事务。
差遣,可以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有“差事”才“派遣”,这是有实际工作内容的。
比如某地出现战乱或者灾情,就可以派遣出安抚使或者宣抚使,让他们到战乱或灾情地区去赈灾救乱。
事情做完之后,交回差遣,等待新的任务派遣。
因为原先他有“官”名,即使交回差遣,依旧可以按照官名领取俸禄,而不至于因为交回差遣而生活无着落。
差遣制度的优势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宋朝的官员,许多已经不再担任和官名相对应的职务,这就使得官名和实际工作职务实现了剥离。
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被称为“差遣”,也称“职事官”,亦可简称“职”。
差遣本身没有品级,但有相应的俸禄和待遇。
而且,差遣是和“寄禄官”相对应。
这样使得皇帝在派遣官员的时候,既有依据(按照官名大小派遣不同的差事),也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果官员的政绩好,那么可以对官、职、差遣都提高等级,或者只提高其中一项或者两项的等级。
如果做得不好,也可以处罚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或者全部。
这样的用人方式,可以减少官员的不满或者抗拒情绪,有利于政局稳定,也有利于中央集权。
但坏处也同样明显,会造成“冗官”现象,加大财政负担以及行政效力低下。
宋朝官制系统形成的原因差遣其实自隋唐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开始的时候规模较小。
经历了晚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差遣开始慢慢泛滥起来。
等到宋朝建立,因为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取得的政权,此时周边还有荆南、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宋朝境内还有其他节度使。
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后周原来的政府机构被保留下来,原先的官员也被留用。
但这种情况,对朝廷的中央集权是不利的。
在这种背景下,宋初开始大量实行“差遣”,以实现架空原来机构的目的。
原先继承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渐渐只留下一些低级官员任职,其他的高级官员被“差遣”去其他职务。
这样一来,权力便慢慢被收回皇帝手中。
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使得阻力减小了许多。
就这样,困扰唐朝的“藩镇”,便一点点的被蚕食,节度使便慢慢排挤出了官位序列。
到了后来,虽然有节度使的官名,但赋税、行政、军权等权力,已经被朝廷“差遣”的官员掌控,节度使再也不能兴风作浪。
况且,到了后期,节度使也相当于一种荣誉性的称呼,许多官员并不去封地就藩,而是被养在京城。
此时的节度使,再也没有喊出“天子宁有种也”的底气。
综上所述,宋代的安抚使、宣抚使是差遣,负责战乱或受灾地区的事务。
差事完毕,则交回差遣。
差遣和职事官,其实说的一个意思,就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和有无衙门并不相关。
简单说,宋代安抚使是职事官、常设,宣抚使则是差遣官、不常设。
差遣官、职事官最表面显的区别确实是有没有常设衙门,本质上区别是二者任务不同,差遣官要解决临时的大问题,职事官是行使日常职责、维护机构的正常运转。
一、设么是安抚使?宋承唐制,都在州县之上安排了更高一级的地方官,统辖数州数县。
不同的是,唐代一个地方只有一个长官,就是节度使、观察使,民事、军事、财政、司法、人事全部归一人之下,权力极大。
而宋代就吸取了唐代地方坐大、藩镇作乱的教训,把地方长官的职权一分为四、避免独大。
称为四监司,包括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
安抚使则是经略安抚使司的长官,就是地方长官之一。
一开始“掌一路兵民之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
后来,则主要掌管地方民政,经常由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
地位不低,一般需要二品以上。
水浒传中,宋江招安灭方腊后,就被任命为安抚使。
二、什么是宣抚使?《宋史》记载,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不常置”。
一般遇有战事、或重大事件,以及皇帝差遣前往某些地区宣谕,则在中书省、枢密院(宋代称为二府)中选定一人充任,事情办完宣抚使除名,仍然回到中书省、枢密院。
宣抚使一般地位较高,不是宰相、就是副宰相,或者统兵大将。
北宋的宣抚使多为文臣,如郭逵、韩绛、童贯、李纲等,都曾作为宣抚使。
北宋末期,南宋时期,则较多武将充任宣抚使,比如种师道、韩世忠、张俊、吴玠、岳飞、吴璘等。
触读历史原创!欢迎关注,欢迎评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