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心志崇尚修养品行,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言论愤世嫉俗,表现的高傲卓群而已,这是隐居山林愤世嫉俗的人,刻苦自砺洁身自好以身合道之人所一心追求的,谈论仁义忠信恭俭推让而已,这是平时治世之士,推行教化之人!游说各国退居讲学的人所喜好的!标名立勋用礼义维护君臣的秩序,端正上下的关糸,是讲求治道而已,这是朝堂大员,尊王攘夷富国强兵之人,有志于开疆拓土之人所追求的。
去草泽山林荒野,垂钓消磨时光,无为自在而已,这是闲游江湖之士逃避世事之人所喜好的!吐故纳新养精蓄锐,像熊攀缘向上,鸟振翅高飞,是延长寿命而已,这是导引养形之人!而所谓隐士思想那是个伪命题!鲁迅先生说:谋官谋隐两不成!陶渊明是仕宦地主家庭出身,他因为厌恶官场黑暗辞官归隐,那是他有山林田地,还有祖产家业可以继承,有佃户仆从为他生产劳作!要不然,他早饿死在东篱底下啦!而安史之乱后,唐朝有一所谓山中宰相李泌,他乃今陕西凤翔人,一说左冯翊!而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等几代君主皆向他请教国家政务,他却拒绝担任任何官职!隐居在寺庙道观中!明成祖朱棣能取得天下,全靠道衍和尚出谋划策,道衍苏州城郊人,俗家姓名为姚广孝,生于元末,他虽然自幼聪敏好学,长大后满腹经纶,由于当时朝政腐败不堪,他并无用武之地!他一怒之下,去天童寺剃度出家,出家之后,却对诵经修行并不感兴趣!平时喜欢阅读天文地理兵书战策及文史著作!他中年以后,偶去北平府悯忠寺掛单,住在寺中,一次,朱棣身穿兵士之服巡视至此,道衍与他攀谈,朱棣在谈话之间,觉得道衍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不通晓,真乃大才!后来,朱棣派人馈赠银两绸缎,此后,又聘请他作军师!第一次进攻在济南遇阻,第二次由天津三岔河口直趋临清,由此又转攻镇江!水陆并进直捣金陵!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率兵直入都城!4年前,金陵城里有一群小儿乞丐传唱一首歌谣!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道衍实有定鼎之功!朱棣想封他吏部侍郎,加朝散大夫勋位!道衍拒绝了,仍然身披缁衣,住在寺庙里!隐士?这些所谓隐士,心中何曾隐!自三茅真君葛洪陶元仪之后,真正的隐士只有冷谦一人而已!要是当时的皇帝让这些所谓隐士出来当官,他们非得涕泗横流,叩谢天恩不可!
中国的隐士思想,是人类实修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原始人类的各个文明体系中,实修文化并非主流文化,往往是古代医学、草药、原始科技、古代社会心理实践、巫术、萨满等等各种知识的混合体,一般被巫师们掌握进行神秘领域进行探索,往往也被传授给部落中的勇士用于实战。
所以,实修文化在各个文化系统中,都被大多数人尊重,同时摸不着头脑,不明觉厉。
随时文明的发展,大多数人类文明系统,实修文化都处于非主流状态,只有在印度文明中,实修进入主流生活。
人的一生,被印度文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学习阶段、青年的创业阶段、中年的家居阶段、老年的林居修行阶段。
在中国,实修文化不是主流,但也不是多边缘化。
“修身”一词,就带有明显的实修气息,只不过,儒家偏重指心灵,道家才更强调身心训练。
汉代之后,道家汇通春秋战国以来的实修文化,似乎出世,但是“不明觉厉”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因为四大隐士支持太子,才能让汉高祖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实修文化,主要面向未知领域,不是面向现实世界的。
汉武帝一个人改变不了文化的走向,汉武帝驾驭历史的潮流,捧儒家上位,实修文化在中国彻底离开文化主流的位置。
离开了主流位置,并不代表彻底边缘化。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印度重实修的气质,与中国的实修文化合流,就形成了中国式的“隐士文化”。
中国式隐士文化对主流现实文化影响很大,包括儒家,一方面面向现实,一方面向往泛舟海上。
所以,中国的各种隐士思想成分很复杂,儒释道都有,有纯种的,也有混血的,更有汇通融合的。
拜火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的传入,让这种情况更加复杂。
大致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