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日元其实挺值钱的。
日本作为当前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还是排名靠前的发达国家。
日本有着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完整的金融体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变得十分稳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日元作为日本的官方货币,其乃是日本雄厚经济实力的最佳体现。
日元是当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国际货币,地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
这就意味着,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日元的受信任度是很高的。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部分商品的贸易结算可以直接用日元结算,无需再次兑换。
尤其是亚洲区域,日元的地位不输美元,绝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结算,都是可以用日元。
虽然咱们国家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亚洲更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但是咱们的人民币,暂时还做不到亚洲范围内流通。
和许多国家的贸易,都需要通过货币兑换,要么换成日元,要么换成美元,不然人家根本就不收。
除此之外,日元还是当前国际市场上的三大避险货币之一,其他两种货币分别是瑞士法郎和美元。
这也是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的一个有力体现,关于这一点,咱们同样是望尘莫及。
所以,日元不是不值钱,而是非常值钱。
毕竟到了国际市场上,人家日元能直接买到东西,而咱们手中的人民币却不行。
咱们之所以认为日元不值钱,无非就是因为日元的货币面值普遍偏高,往往一百日元只能换六七块人民币。
看到日本平时的花销,更是“高”得离谱。
随便吃顿饭,那就得几千甚至上万日元。
虽然这钱花起来很气派,但实际上却买不了多少东西。
同样是买瓶矿泉水,用人民币也就两三块钱,但是用日元可能就得几十上百元。
如此对比之下,日元就显得太不值钱了。
但是,这其实只是一个货币面值设定的区别,和日元本身的价值没有太大关系。
换句话讲,你只能是日元的面值比较大,而不能说日元本身不值钱。
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一种购买货物的媒介,其购买力的大小是根据货物的多少来决定的。
比如说某个国家有一百万吨的货物,而他们印刷了一百万元的货币,那么货物的单价就是一元一吨。
但是如果他们印刷了一亿元的货币,那么一吨货物就就得价值一百元。
虽然货币面值变大了,但是其本身的购买力却是恒定的,因为货物就那一百万吨。
所以,以前的一元和现在一百元,价值是一样的。
简单来讲,我们就是需要脱离单纯用数字比较大小的思维定式,转而从货物本身去恒定价值。
我们如果把一百日元当做是咱们人民币的一元来看待,那就很好理解了。
这样的话,日本价格就相当于去掉小数点的中国价格。
因为在日本,纸币的最小面额就是100日元;其大致就是相当于咱们人民币的1元钱这个单位。
而他们货币的最大面额则是一万日元,正好是相当于咱们人民币的100元。
至于那些较小的货币面额,比如1日元、10日元,其实我们可以当做人民币的分和角。
因为在日元体系里面,最小的货币单位,就是1日元。
如此划分之后,咱们再来看日元和咱们人民币的比较,其实你就能发现,他们的购买力要比咱们强不少,毕竟一百日元可以兑换6块多的人民币。
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为何要把日元的面值设定那么大?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四个字——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日元,其实曾经有过一段“小面额”时期,那时候的日元面值远没有这么大。
19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对日本进行全方面的西化改造,其中自然也就包括货币。
公元1871年,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日元。
当时的日元和美元挂钩,1日元能够兑换1美元,这个购买力可以说是很高了。
所以当时流通的日元面额也普遍偏小,最高也就是100日元。
然而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已经被战争给完全掏空了,一穷二白,要啥没啥。
极其短缺的物资储备,近乎崩溃的社会秩序,导致日本物价飞涨,民众纷纷破产,这其实就是咱们经常听说的通货膨胀。
这导致当时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小数点,普遍向右移两位甚至更多。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政府所能做的,就只有启动印钞机,大量的加印钞票,钞票面值也越来越大。
到了1950年,日本已经开始发行印有圣德太子的1000日元纸币。
随着日元流通量的增加,其购买力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以前一美元只能兑换1日元,如今却是能兑换数百日元。
后来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逐渐脱离了困境,经济也逐渐趋于稳定。
但是这个通胀之后的货币,也不是说降就能降回去的,尤其是像日本物价飞涨数十倍的严重情况。
此外,日本当时乃是靠着外贸出口东山再起,如果货币升值,是会对出口贸易造成极大影响的。
反而是货币贬值,才会更加有利。
所以在经济趋于稳定之后,日本并没有将货币面额改小。
后来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其民众收入和物价水平不断提高,日本甚至还在加大货币的面额,由此出现了5000和10000面值的日元。
当然了,这里的面值加大,其实是属于正常的通货膨胀,任何一种信用货币都是逐渐贬值缓慢通胀的过程,就好比咱们八十年代和现在物价的区别一样。
而且当时日本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使用大面额货币,大不了就是一百块当以前的一块钱用嘛,反正收入也是按照比例增长的,家里的实际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就连日常使用时也完全没有影响,甚至于更方便,毕竟大部分情况不需要小数,全靠整数就可以了。
所以没必要去缩小货币的面额,毕竟要缩小的话现有货币都需要重新发行,比如发行“新日本元”之类的货币,会增加很多成本。
而且也很麻烦,即便银行在发行新钞之后会逐渐回收和停止旧钞的使用,但是这样做仍然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总体来讲,日本的货币面值之所以这么大,完全就是因为战争所导致的严重通货膨胀。
事实上,像这种情况,那个时代的东亚国家几乎都遇到过。
比如韩国因为朝鲜战争,物价飞涨,大面额韩元也随之流行。
其面额之大,比之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日元的最大面额是一万,而韩元则是五万。
而咱们国家在在建国前后也有这一阶段,甚至于出现钱不如白纸的情况。
不过在1955年的时候,咱们国家进行了一次币制的改动,主动将人民币的面值缩水了一万倍。
如果没有这次的改动,那么我们现在手中的货币面额很可能远超日本,人人都能“我一秒钟几十万上下”。
毕竟到时候每月的工资可能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
一瓶矿泉水都得两万块,打个出租车都要花个几十万。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为何咱们国家把货币面值降下来了,而日本却没有呢?这主要还是国情不一样,首先咱们当时本身就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需要建立起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
其次,咱们国家当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而且对外贸易匮乏,发行新货币对于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而日本则不一样,其在经济趋于稳定之后,已经是船大不好调头了,如果大规模缩小货币面值,将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于可能打破当下来自不易的经济稳定。
日本内阁官员认为:货币改动会造成市场动荡,增加政府开支。
并且日本人也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日元,无谓的改动,会导致公民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心理差异感。
所以改革纸币面额,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好处没多少,坏处一大堆,自然也就没有去做了。
事实上,货币面值加大其实是一个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有通货膨胀,货币的流通量就必然会加大,自然也就面临着贬值的问题。
就以咱们人民币为例,比之八十年代,购买力下降了数十倍。
三分钱一个馒头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甚至于连“分”这个过去常用的货币单位都已经淡出了视野。
其实咱们现在100元面值的纸币其实已经不是很够用了,毕竟如果光是用现金支付的话,随便摆两桌,那都得拿一沓钱。
如果不是电子支付发达,咱们的货币面值估计也早就变大了,出现千元大钞并不是不可能。
日元挺值钱的。
但日元的面额相比于美元、人民币、欧元等货币,也确实挺大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是通货膨胀加上习惯使然的结果。
二战前,旧日币是1元兑换0.3美元。
(日币单位是“圆”,为了方便,这里写作“元”)当时日币的最大面额是100元。
往下依次还有20元、10元、1元等。
(旧版十日元图样)由于面额小,所以旧日币还有10钱、5钱、1厘等辅币。
1钱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分钱。
1厘钱相当于我们古代的1文钱。
1日元=100钱=1000厘这与我们有点区别。
我们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一文钱的概念了,是1元=10角=100分。
但日元里面没有我们俗话里面说的“一毛钱”,所以当时的日本是1元直接等于100钱。
其实100元纸币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常用,因为那时候日本人的月收入也就几十块,老百姓常用的也就是10元、1元、10钱、5钱、1厘。
(旧版日元五钱图样,相当于五分钱)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由于二战,日本经济崩溃。
战后,美国又报复日本。
于是通货膨胀便产生了。
1945至1949年期间,因通货膨胀,日本物价飞涨,短短四年,物价涨了近百倍,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涨了百倍。
也就是说。
二战以前卖一百块的东西,二战后要卖一万块。
而老百姓手里的钱,又都是小面额的10元、1元。
买起东西来,很不方便。
那么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发生如此情况,一般就是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强力平抑物价,让物价回归到通货膨胀之前的水平。
二是发行新货币,加大货币额度,让货币额度适应物价。
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无力平抑物价(毕竟只是美国的傀儡政权),所以日本政府便采用了第二种办法,只能是顺着物价,发行大面额的纸币。
1949年,日本政府发布金融紧急措施令,回收所有的旧币。
到了第二年,1000面额的日元纸币正式登场。
(初版1000日元)不久后,因为缺乏贵重金属缺乏,作为辅币的“钱”和“厘”被宣布废止。
日元直接以1元纸币为最小单位。
(二战后发行的一元纸币图样)之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复苏。
再加上日元紧盯美元(360日元兑换1美元),日本的物价上涨幅度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幅度很大。
至50年代末时,普通日本人的月收入已达4万日元左右,且还有上涨之势。
本着未雨绸缪,到了1957年和1958年,日本政府便又先后发行了5000日元和10000面额的日元纸币。
(初版5000日元)(初版10000日元)进入80年代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日本人的收入也趋于稳定,基本稳定在年薪40万水平浮动。
再加上当时已经有了xyk,市场上不需要更大面额纸币。
所以日元也就没有再加大面额。
5000和10000面额的纸币一直用到现在。
(现在的10000日元纸币,人物肖像由圣德太子变成了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至于低于1000面额的日元,日本则把纸币改成了硬币。
对于现在的普通民众来说,使用100日元的硬币,和我们使用1人民币的硬币,感觉是差不多的。
笼统一点说,在日常生活里,基本可以把日元除以100,当人民币来用。
(正在流通中的100日元硬币,按汇率约等于0.9美元。
所以说,日元不是不值钱。
日元只是面额较大而已。
而面额较大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
其实不单是日元。
韩元、已经废弃了的俄罗斯旧卢布、希腊德拉克马,意大利里拉,以及著名的津巴布韦币,面额较大的原因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的各种骚 *** 作,新中国建立之初,第一版人民币比同期日元的面额要大得多。
当时最大面额的人民币是50000元。
(当时日元最大才1000)(第一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物价稳定,央行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币,以1比10000的兑换率(也就是在旧币的基础上,一次性抹掉了四个零),才解决了人民币的大面额问题。
第二套人民币起初最大面额是5元,后来增发10元面额纸币。
如果我们当年没有缩小面额,可能我们今天使用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就是一百万了。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现在最大面额的纸币也到了100元。
比起第二套人民币最大的10元增大了十倍)(第二版人民币的五元纸币)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纳闷了。
既然咱们可以把人民币的面额压下去,日本为什么不效仿呢?其实,这个问题日本内部还真有讨论过。
2009年,鸠山由纪夫当选首相,他当时就与内阁财务大臣藤井商议,提出过在1美元兑换100日元的兑换汇率下,将日元的面额缩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按照鸠山由纪夫的设想,面额缩小后的日元,1日元=1美元,最大面额是100日元。
但是鸠山由纪夫的这个设想提出后,日本内阁强烈反对。
最大的反对理由就是嫌麻烦。
试想,如果缩小纸币面额,那么现在一件卖98日元的商品,就变成了0.98元。
那么势必要复活辅币才行(钱和厘)。
而当今日本人都没有用辅币的习惯了。
这可不是折腾人吗?日本前年也就改个年号,各大公司的程序员和各大会计所的会计师就累成了狗。
如果真的把货币面额改了,估计是要累死人。
(1厘,曾经是全世界面额最小的货币,流通于通货膨胀前的日本)鉴于反对声音过大,所以鸠山由纪夫的改革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