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刚刚在《张看》文集中读了她的文章——《天才梦》。
张爱玲在文章讲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
她三岁可以背诵唐诗。
并且背诵一首《泊秦淮》,能让一位满清遗老泪落沾衣;七岁时写第一部小说,还是家庭悲剧;八岁写乌托邦式的小说《快乐村》。
另外作者还写自己极具绘画天赋,同时对音乐也有自己的理解。
张爱玲写到:“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文章中除了写作者儿时表现出来的“天才”特质外,还用了大段篇幅写自己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可困窘: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不会编织。
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不知道电铃在哪儿;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更显露出惊人的愚笨。
作者总结说: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理解张爱玲写“天才梦”,并不是一种炫耀,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无奈。
在别人看来张爱玲极具写作天赋,那华丽丽的文字让很多人欣赏惊叹,可是当一个人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者执着于某一方面时,其它的能力就缺乏锻炼,也就随着下降了。
天才也有自己的苦恼。
正如作者在文末感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光鲜亮丽的背后,很多时候伴随着不可言说的隐痛。
自嘲,自卑,自弃!通篇就是一句话“我笨到发痴,却无法解释。
”记得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有一个回目叫做“天生才士定多癖”,或许可以做为这篇文章的注脚。
在某一方面出乎寻常的高绝,而在另一面却连平常人也是不如。
按张爱玲女士的说法,这是一种“乖僻”,甚至无意中写出了自己的结局——“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张爱玲女干用大量的天才行为来搭配自己的偏执和笨拙,偏执于色彩,偏执于文学的敏锐。
却笨拙到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衣裳,而且是一个路痴。
她的小说人物都是通透而精明,甚至有些狡猾而心机,再加上冷于冰的嘲讽和笔调,所以她一定给世人以同样的印象,比如尖酸,比如刻薄,林黛玉似的敏感,再加上王夫人似的智慧。
除了杨绛先生那略带惋惜的“偏见”以外,或许世人对她的标签全是假的,尤其是那一段非议之恋和破败的婚姻。
没有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在乎,而更让人,或者更让我佩服的是,她从来未曾解释。
自己的“愚笨”和“骄傲”叠加之后,造成了“他们不会原谅我。
”,她也不求原谅,只是那种“咬啮”性的痛苦时时刻刻地折磨着自己,于是她不再写那些小说,便是最好的证据。
她拒绝成为世人的消费品。
其实,每一个天才都有笨拙的另一面,比如钱钟书先生就分不清鞋子的左和右,也不知道如此划着火柴。
可惜,她没有杨绛的幸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