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有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尤其万历皇帝长达20年不上朝,以致于朝廷重臣都不认识他。
但我们在读历史时又常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君主体制。
那么明朝政府是如何在皇帝长期不上朝的情况下维持统治,既然君主高度集权,那么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又是如何维持运转的呢?背景:皇帝的定位因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因此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古代政府的运转是靠着皇帝的励精图治。
实质上中国的皇帝一直以来就不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皇帝是半神的天子,是一个国家的元首,政府运转一直以来都有一整套的机构来管理维持。
皇帝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皇帝的作用是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负责国家事务最高决策和裁决。
具体决策的落实和执行一直以来都是以相权为代表的政府来负责。
明确了这一定位,我们就可以知晓中国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其本身的政府机构就能在没有皇帝的情况维持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
比如在皇帝年幼无法理政的情况下,太后垂帘听政或者顾命大臣辅政等方式都能有效的维持国家运转。
因此以万历为代表的明朝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高度成熟的文官集团政府依旧可以依靠中央政府维持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行。
明朝政府体制:最严密但也最僵化的政府体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苦心孤诣的为后世子孙建立起一整套制度严密但也极度僵化的政府体制。
这种体制既是朱元璋研究历代政治得失之后建立起来,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不断进化演变而来。
分工明晰:秉承秦汉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的分工越来越明晰,以明朝中央政府来看,虽然宰相被废,但是吏、户、礼、兵、工、刑六部依旧保留下来,中央政府的日常运转基本上在这六部就可以完成。
集权僵化:但是朱元璋担心相权产生威胁,于是干脆将政府责任人——宰相这一职务废除。
从此明朝政府变成了没有总负责人的政府,六部之上就是皇帝,六部事务一概由皇帝裁决。
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明朝皇帝不上朝对国家运转最大的障碍就是六部事务无人裁决,但是朱元璋、朱棣这两位君主之后,他们为了减轻政务压力设置的顾问——内阁学士成为了可以为皇帝分担决策职能的人。
明代内阁:从顾问秘书变成决策者由于废除了宰相,大量原本由宰相负责的日常政务就转到皇帝身上。
这让精力旺盛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无法承受,因此他们就从朝臣中选择一些人出任内阁学士,作为自己处理政务的秘书和顾问。
但是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开始不具备这样旺盛的精力,他们不得不将内阁学士的地位提高,特别是后来的明朝皇帝开始无法胜任亲自处理政务的要求,如此以来就必须由这些内阁学士事先在大臣递交的奏折上拟好处理意见,皇帝按照他们拟好的意见作出决策。
如此以来内阁学士就开始从顾问秘书的身份转换成了政务决策者的角色。
因此明朝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的运转依然可以依靠分工严密制度完备的中央政府来维持,而内阁学士则可以代替皇帝履行最高决策者的职能。
文官集团:明代中央政府的实际运作人前面我们提到明代中央政府里六部可以维持日常运行,内阁可以为不上朝的皇帝在决策方面“代劳”。
但是一个政府还是需要人来运行,而通过科举制度演化而来的文官集团就是这个实际运作者。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它不仅为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个选才的方式和为士人提供了一个改变社会地位的晋升通道。
同时它还悄无声息的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封建王朝的影响,从两宋开始我国就已经很难出现东汉时期“四世三公”和“两晋士族”这样的世家大族。
封建王朝的权力开始在通过科举选拔出的文官集团中掌握。
这些通过科举上来的文官集团,都是用儒家礼法观念武装头脑的官僚,他们首先具备了一定的学识,同时明朝政府有观政学习的传统,让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场新人”到六部观政,这无形就是一个培养政务人才的机会。
通过六部观政之后或外放地方任职,或留在中枢继续培养。
总之明代的文官集团基本都是职业化培养的政务人才,他们对于政务的娴熟在皇帝长期不理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国家机器按照惯例维持运转。
地方政府:中央政体的翻版说完中央,我们再来看看地方,明代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非常相似,也是一个分权而治且高度职业化的地方政府。
首先明代在地方权力架构上设置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负责一省民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务,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提刑按察使司,听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权。
这三司的权力分工明晰,同时与中央六部对接,使地方政府也能有序运转,同时也有中央六部负责决策指导。
其次明代的地方政府开始有成熟的胥吏制度,虽然官与吏的区分早已有之,但是明代开始正是将官与吏严格区分开来,明代的胥吏阶层很难跻身官员阶层,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安于本地政务,虽然会产生种种潜规则和弊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胥吏的存在使地方政府的政务也能有良好的传承和运转。
正如明代中央政府的文官集团可以很好的维持中央政府的日常运转一样,这些胥吏阶层也能较好的让明代的地方政府有序运行。
综上所述,皇帝的定位和角色在于最终裁决和决策,正常的政务本就不需要皇帝亲自负责。
而明代的中央政府在沿袭历代旧制的前提下,本身就已经是分工明确制度完备的成熟政府,而皇帝废除宰相带来的决策难题,也被内阁制度替代解决。
再加上通过科举、观政等方式历练起来的近乎职业化培养的文官集团也能娴熟的处理政务。
而地方上分权而治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壮大,胥吏制度也能让地方政府的政务保持有序运转。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能在脱离皇帝的情况保证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所以明朝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政府依然能够维持日常运转,但是这种长期不上朝的作法仍然导致国家许多重大问题的积压,虽然日常政务有人处理,但是许多重大政务因为皇帝的不理政,内阁不敢轻易作决策,久而久之就成为积重难返的恶疾,最终使明王朝走向灭亡。
导语: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15岁登基,60岁去世,在位45年之久,是大明朝在位时间第二久的皇帝,也创造了20年不上朝的记录。
万历皇帝朱翊钧,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岁登基,58岁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创造了28年不上朝的记录。
朱厚熜是朱翊钧的爷爷,这爷俩加起来有48年不上朝的时间,可是大明王朝依旧运转如常,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呢?01朱棣建立的内阁制度,成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机构。
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那可是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不惜以胡惟庸案作为筹码,杀掉了3万人之多。
此后朱元璋亲力亲为要自己来处理朝政。
己未,升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杨廷和为南京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刘忠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故事,南京六部止设右侍郎一员。
时廷和掌诰敕,且与忠俱日讲,当以次入阁矣。
有欲夺廷和之事任者,阴挤之。
会刘瑾恶忠讲筵指斥近幸,又廷和视詹事篆、忠视翰林篆皆不私谒瑾,瑾衘之,乃授意于吏部尚书许进,遂南京吏礼左侍郎缺,欲会推,恐稽误,请以廷和、忠往。
议者谓进素号伉直,若此类,其阿瑾亦多矣。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朱元璋身体的确不错,勉强能够处理所有朝政,不过实在是太累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选择设立四处大学士作为辅政大臣,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内阁制度的雏形也就这么出现了。
建文帝时期,朱允炆将大学士改为了学士,依旧实行朱元璋的政策。
一直等到朱棣篡位成功以后,他才真正建立了内阁制度。
由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参与朝中大事的商讨活动,在文渊阁上班,这就是第一任内阁大学士的原班人马。
宰相的权力太大,而内阁的权力则小很多。
他们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始终都是皇帝的秘书,并没有宰相的权力。
朱棣是个上进的皇帝,所以内阁大学士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可是后世的明朝皇帝难免存在一些不怎么上进的人,那么内阁大学士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了。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等人撑住了局面,逐渐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
自此内阁大学士基本行使宰相职权,成为了帝国的权力中枢机构。
而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大臣,更是宰相中的一把手,当之无愧的大明支柱。
有这么一套强硬的制度作为支撑,即使皇帝不上朝,权力机构依旧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嘉靖和万历年间,朝廷政务依旧可以运行的原因。
02嘉靖时期和万历初期,都有比较强的内阁首辅。
嘉靖皇帝号称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他15岁登基之前,就要跟杨廷和这帮老臣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他闭关修炼的二十年里,虽然没有上朝听政,可是内阁大臣们每天都会到嘉靖皇帝这边来报道一下,把一天的事情都说一遍。
而嘉靖皇帝一般是不会说话的,他只是静静地听着。
内阁大臣们汇报完事情以后,大家相继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嘉靖觉得哪一条建议不错,那么他就会敲一声给大家一个回应。
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默许,那么内阁大臣们就知道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做了。
所以当时大明朝的权力机构基本就是这么运行的。
当然了,内阁大臣的能力也非常经受考验。
嘉靖年间最著名的内阁首辅那就是严嵩和徐阶了。
严嵩做了15年的内阁首辅,能力十分强悍,虽然是个腐败分子,可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基本也没什么好人。
徐阶紧随严嵩其后,比严嵩正派一些,能力也很强。
万历皇帝初期,高拱作为内阁首辅,不过他的人缘不是很好,嘴巴说话又没个把风的,所以被太后给废了。
此后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走上了前台,成为了大明王朝支柱。
张居正做了10年内阁首辅,也就是万历皇帝登基的前10年。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
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明史》他实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从危难之中逐渐走了出来,改变了当时大明王朝经济落后,朝政腐败的局面。
可惜张居正过劳死以后,万历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03万历朝后期政务一塌糊涂,万历去世24年后,大明灭亡。
王朝能正常运转,不代表王朝运转得十分好。
嘉靖时期严嵩当政,天下贪官污吏数不胜数,明朝的经济倒退,吏治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个时候如果不是张居正做出了改革,极有可能在万历初年,大明王朝就灭亡了。
而万历皇帝运气不错,前10年遇到了张居正这个强大的帮手。
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
驯至悊、愍,邪党滋蔓。
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
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明史》在张居正的努力下,他为大明王朝续命60年之久。
可是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万历皇帝没有嘉靖皇帝聪明,却偏偏要学习自己的爷爷,做一个躲在后宫不上朝的皇帝。
结果他并不能很好治理这个国家。
明王朝到了万历后期,已经是千疮百孔。
所谓万历三大征,不仅没有合理规划经费用度,而且纯属粉饰太平的强行征讨,没有任何战略好处。
反倒使得女真族逐渐壮大了起来。
万历后期除了花钱就是花钱,张居正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都被万历皇帝给挥霍干净了。
加上越往后越没有人愿意执行张居正的改革政策,失去了重要的舵手,改革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彻底走向了深渊。
尽管万历皇帝不上朝,明朝依旧延续,可是已经朝着灭亡的边缘试探了。
总结:明朝的大臣,应该是历代最有脾气的大臣。
明朝能够运转如常,其实多亏了那么多有脾气的大臣。
这些大臣们敢于和皇帝做抗争,他们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努力使得王朝运转下去。
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其实明王朝可以没有皇帝,但是不能没有一个好的内阁大臣。
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于谦手握大权,抵挡住了瓦剌人进攻京城的攻势,瓦解了大明王朝的危机,这个时候明朝皇帝不管用。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佑樘、朱祁镇时期的三杨历任四朝老臣,是大明王朝的支柱。
朱祁镇、朱祁钰时期的于谦,是大明王朝的忠骨。
朱佑樘时期的王恕、刘大夏,朱厚照时期的杨廷和,每一个都是朝中的中流砥柱。
包括后期嘉靖时期的夏言,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全部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强人。
有这帮人为大明王朝的皇帝保驾护航,大明这艘大船自然不会在顷刻之间就偏离航向。
后期有能力的忠臣越来越少,这也是大明的症结之一。
参考资料:《明史》《明武宗毅皇帝实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