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Big Science,Megascience,Large Science)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
从运行模式来看,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一般有协议书)、政府间的合作(有国家级协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研究ITER、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强子对撞机LHC等)。
“大科学”这个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这要归功于两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他们都是由物理学家撰写的,一本是Alvin Weinberg写的《对大科学的思考》(Reflections on Big Science)以及由Dereck de Solla Price撰写的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 . . and Beyond。
两位作者都着眼于科学项目的规模和支出越来越大,并且把这作为二战后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他们也对大科学的“弊端”所产生的后果感到担忧。
Weinberg在书中谈到了大科学的“三种弊端”:journalitis, moneyitis and administratitis。
其中journalitis源于大型且造价高昂的项目需要公众支持,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要在大众刊物和科学期刊中发布,从而模糊了科学和新闻之间的界限。
Weinberg告诉公众说对大科学项目的投资应该局限在国家实验室中,以防止其四处蔓延。
根据大型装置和项目目标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科学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需要巨额投资建造、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的大科学研究,又称“大科学工程”,其中包括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研究开发活动。
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LHC)、Cassini卫星探测计划、Gemini望远镜计划等,这些大型设备是许多学科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和手段支撑,同时,大科学工程本身又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类是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通常是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开展研究,如人类基因图谱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即属于这类“分布式”的大科学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