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国务卿大臣、首相丞相这个职务是从秦朝开始延伸出来的,在先秦的时候统称为相,秦朝建立之后才统一设立丞相这个职称,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就是所谓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位置,也是外姓在权利中心所能取得的最高权利和地位,所以丞相在古代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大官职,换算来现在来看相当于总理这个官职。
丞相是中央集权制度之后,权利掌控的第二把手,在古代丞相也相当于皇帝最高的谋士,为国家出谋划策,更多的是为皇帝掌管底下的官员,让他们安分守己,也是一个工作的分配手,他接收到到皇帝的信息之后,将工作进行分配,再把任务安排下去,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的中转站,但是古代皇帝权利都在他身上,虽然丞相的官职很大,但是还是被皇帝牢牢的掌握在手上的。
丞相还是一个辅佐官职,相对于宰相这个称号拥有更多的实权,作为全国行政的最高首脑,丞相的权利是非常大的,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挤破头都想成为丞相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封建制的朝代,丞相的权利位于皇帝之下,也成为了很多乱臣贼子不安分的人,最想谋取的一个官位,因为它是已经走在了权利中心的一个官职。
现代的总理与丞相所不同的是,总理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他是整个政府的首脑,并有自己的任期,除非有着特别大的失误,不然都是在任期之后才会离职,而丞相则不同,它更像是总统下面的国务卿,就是由皇帝进行任命,并有着任免的权利,可以随时让你离职的那种,所以不会有着自己的固定任期,而是需要看皇帝的心情,心情好可以一直丞相到老,心情不好,有可能第二天就玩完。
真的没有办法回答。
各时期并不一致。
比如,秦汉时期的丞相相当于行政主官,统一负责行政全流程运转,负责民政、军政、财政等所有方面工作,也拥有较大程度的日常决策权力,唯一对丞相有牵制作用的御史大夫也属于丞相的下属。
所以汉武帝疯狂杀戮宰相,就是出于对丞相权力的恐惧。
再搞出大将军的中朝制度,分割出军令权,防止丞相染指。
东汉时期,干脆分丞相为三公,司徒管理行政体系,司马/太尉管军政,司空主管检察司法体系,大将军管军令,加上太监参与朝政,首相司徒基本边缘化。
东晋南北朝时期,三公虚化,录尚书事成为丞相,实际相当于多个宰相分权。
外有大将军幕府制(就是日本幕府将军制度的模板)作为制约,丞相权力缩小。
唐代,干脆自行政流程上分割丞相权力,中书令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令左右仆射管执行,所以中书令等于秘书长,门下侍中等于监察司法主官,尚书仆射等于行政院长。
宋代,则加了一个枢密院,管理军政。
明清时期,废除三省。
内阁与军机处等于中书省,都察院等于监察主管,所以军机大臣兼尚书,大学生兼尚书等于丞相,相当于秘书长兼副总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