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才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但是“赤壁之战”也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共同点均以“火攻”之战术。
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是“赤壁之战”,而不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公元196年,在黄巾军的冲击下,汉献帝从长安逃出,被曹 *** 所劫持,(今河南许昌东)曹以“挟天子以令诸候”。
在政治取得了绝对优势。
曹 *** 在人才方面,广泛招揽人才;农业上:注重恢复生产。
为战时做了充分的战略储备。
公元200年,曹 *** 率领军队与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展开决战。
曹 *** 率领少数精兵插入袁军后方,烧毁袁军乌巢军粮库,使得袁军不战而退。
官渡之战为曹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战例分析,曹以出奇制胜,用明火烧毁袁军粮食,使之不战而退。
内含(先发制人)的战术,达到牵一发以动全身的效果。
赤壁之战继官渡之战后,曹 *** 在北方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其后战略重点已从北向南推进,主要军事打击目标一一长江流域。
公元208年,曹 *** 率军南下,占领荆州部分地区。
刘备败退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刘备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说明利害关系,孙权同意联合刘备。
共同抵抗曹 *** 军队的吞食,孙权派周瑜率军3万余众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 *** 20多万的曹军会战。
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在数字上比不了曹军。
但曹军水兵实力不强,加上当时曹 *** 军队染上疾病。
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孔明借东南风的故事),烧毁曹军的船只,大火漫延烧至岸上的曹军军营。
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基本上确立了孙、刘、曹的三大军事集团的鼎立局面。
孙权(吴)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巩固;刘备(蜀)”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然后进占四川。
曹 *** 的势力只局限于黄河流域。
公元220年,曹 *** 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帝,改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但历史上称蜀。
公元229年,孙权也称帝,国号为吴。
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至此三国鼎立形成该战虽然用火攻之战术,但它所用的扬长避短,也是典型的地型战术。
官渡之战,曹军只用八千名精兵,击于要害之处一一火攻烧粮取胜。
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也不过3一4万余人,而曹军却有二十余万人,然而,也是在孙刘联军用火攻“烧战船“而败。
二个战例均以少胜多之典型案例。
共同缺点一一大意受挫。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不存在哪一个是真是假的问题。
(一)官渡之战:袁绍VS曹 *** 时间: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双方实力:袁绍军约11万人,曹 *** 军约2万人战役目的:消灭曹 *** ,统一北方战役背景:袁绍在北方击败公孙瓒后,拥有河北幽、冀、青、并四州之地,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下一步行动必然是南下消灭其余割据军阀,实现北方统一。
同时,曹 *** 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徐二州以及豫州、司隶部分地区,迎接汉献帝于许都,狭天子令诸侯,成为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割据军阀。
战役结果:袁绍战败,为曹 *** 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战役分析:官渡之战的关键,就在于曹 *** 亲率五千步骑对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的袭击。
此战,曹 *** 杀死袁军将领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导致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高览投降曹 *** ,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
(二)赤壁之战:曹 *** VS刘备、孙权时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双方实力:曹 *** 军约20余万人(对外称80万),孙、刘联军5万余人战役目的:统一全国战役背景:曹 *** 在打败袁绍,北击乌桓等少数民族后,终于统一了北方,开始着手准备向南用兵,消灭刘表、孙权等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刘备屯兵樊城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刘表北防曹 *** ,等到曹 *** 大军南下到达宛城附近时,刘备才收到消息,此时荆州牧刘表已死,新任州牧刘琮已经投降曹 *** 。
刘备只得弃樊南逃一路南逃,一直逃到夏口。
孙权听闻曹 *** 大军南下,派鲁肃到夏口窥探虚实。
最终在诸葛亮、鲁肃的推动下,实现双方联合抗曹。
战役结果:曹 *** 战败,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战役分析:赤壁之战的关键,就在于北方士卒不习水战,加之军中瘟疫流行,曹 *** 将战船首尾连接起来,意图与南方联军对战。
东吴通过诈降手段,采用火攻,曹军战船全部烧毁,火势蔓延到岸上营寨。
孙、刘联军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趁机攻打,曹军双亡过半,只得退回北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