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是因为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曾祖父是东晋初年的大将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当过太守一级的官,由于陶家不是士族出身,为官清廉,没有多少财产,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经和一般平民差不多了。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并有一定的雄心壮志,由于社会的黑暗,一直不想出来做官。
思想很矛盾,直到29岁,才出来谋求官职。
10多年里,做了几次官,可是都非常小,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要和自己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应酬,这使他感到精神上非常痛苦。
在做江西彭泽县令时,因为有一个都督要来视察,按规定,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前往迎接,还要向他弯腰行礼,陶渊明感到这样做,心里很难受。
就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水,去向自己瞧不起的人弯腰行礼。
于是交出官印,告辞回家。
在辞官回家的路上,是陶渊明心情最愉快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述说自己的心情。
恨不得一步跨进家门,和妻子儿女团聚,一起过悠闲的日子。
陶渊明离开了官场。
回到了浔阳柴桑,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生活非常苦,经常出现无米断炊的情况,但也感到很自在,和乡亲们一起劳动、聊天,还是蛮开心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他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有两个爱好,一是爱喝酒,一是爱菊花。
喝了酒,诗兴就来了;菊花不与百花媲美,是高雅的象征。
他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他远离世俗,悠闲自在的高尚情 *** ,为后世诗人所推崇。
他的《桃花源记》,充满幻想,带有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反映了陶渊明不满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因此,“桃花源”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诗,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一直没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到了唐朝,他的诗歌艺术价值,才被人们发现,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的信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作用。
但是人毕竟又是一种具有七情六欲的生灵,他的信念的形成、他的心理作用的产生都必须依赖于一种客观坏境与历史文化参照和民族精神追求。
中国历史上像老陶这样的人或许有,像老陶这诗句也层出不穷。
但究竟有没有老陶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况如今我们不能武断予以肯定。
因为我们毕竟是后人,你说有还要有人信呢!近百年来所发生的事情都有人提出异议,更何况数百年、甚至更久以前呀!老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或许就是一个传说,作为如今的我们还去追究它真假干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