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说遵义有著名的会议会址,名气比贵阳高。
有点常识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每个省获自治区的省会在哪,而不是只知道遵义不知道贵阳。
打开贵州地图来看,贵阳位于贵州中部,位于交通要道,交通枢纽,便于带领周边各个地区的发展。
而遵义虽然有名,但位置相对于贵州偏了一点,若遵义成为省会,那让现在黔南的地区咋办?进个省城都要跨越大半个贵州。
所以贵阳成为省会,比其他任何地州市都有资质,是当之无愧的!(本人遵义人)
谢谢邀请我来作答。
表面看是明朝建省布政使设在贵阳而升为成省府,而遵义及所属乌江北岸黔北地区,那时,还归四川管辖。
这个话题看似粗躁却颇为深邃。
从网友的热烈讨论中便可窥见与贵阳与遵义作为当今贵州省的老大与老二,激烈竞争局面,同时,也折射出两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贵州建省的历史背景。
贵、遵省府之争,不只是遵义原属四川后划黔先来后道的这么一个简单数学命题;而是,透过历史背景来看两府的历史演变故事,从中,可窥伺中国古代历代朝廷对贵州这片土地的战略构思。
下面,我来整理一些历史资料,从两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一,贵州,明朝为何要建省?贵阳名称来历云贵高原中间,有一块不毛之地,历史上由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居住地。
春秋时期今贵阳一带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
贵州这方土地,在明代以前其区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管辖。
看似荒芜的土地,其实,却极具有军事战略价值。
因为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东可接湖广,西可控川滇。
可这一方土地,长期处于土司控制下,连年战争,百姓不得安宁,不仅令朝廷寝食不安,更别谈为“拱卫”川滇的根据地,而进兵湖广战略企图。
于是,地处黄河中上游的中央政府,从秦汉始,就已经注意到贵州的军事战略地位,派唐蒙出使夜郎,也就是这个原因。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便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矩州(今贵阳)、在乌江以北今黔北设播州(今遵义)。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的矩州,辖境相当今贵阳市及清镇、龙里、修文等市县部分地区。
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将矩州更名为贵州。
州府所在的贵阳,因郡在贵山之阳故而得名。
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而遵义古名是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立羁縻播州。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辖的罗蒙县改名为遵义县。
因此,“遵义”也是历史悠久的老名。
何谓羁縻?给大家插播一个名词解释。
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
中国设羁縻州始于唐朝。
唐朝对一些边远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当年,唐朝在边疆所置之羁縻州总计有府州八百五十六座。
因以其俗以为治所设的土司制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废止改自治州。
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采用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中央政府实行间接统治方式。
虽名誉上归皇上统治的疆土,但弊端甚多表现在:土司衙门长官世袭后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之间为争地盘不断发生战争,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
古代贵州这一方土地,一直处于彝族土司的管辖范围。
北部则是播州土司,而东部则是思州土司的领地,南部处于八番顺元宣慰司管控。
历史上,除了东部地区的思州因靠近中原生产力尚好外,矩、播两州任由大小土司世袭统治。
而又因山高坡陡,交通不畅,土地贫瘠,不仅农业技术落后经济贫困;更因争地争水土司之间战争频繁。
特别是与中央政府一言不合就翻脸造反。
所以,历代朝廷都有改土归流(从中央派流官进行教化管理)想法,只是一直没抓住机会。
机会,给了明朝!但贵州建省序幕却始于元朝。
元帝国为灭南宋,并非是从北打到南而是先占领云贵川西南,完成对南宋王朝的迂回包抄。
蒙古人开国之后,又在贵州境内大量屯兵兴修驿道,借以控制思州、黔中及播州等地连接三省。
因比,从元朝始,贵州这片区域就一跃而为西南三省交界地的政治、军事中心,已有了成为一个行省建制的雏形。
朱元璋开国前,为消灭掉盘踞在云南的元蒙余部就告诫出征的将领说:“要夺得云南,必须重视贵州”,“贵州每一梗阻,致使滇南中断”,“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战争结束后便将几十万大军就地留守开垦,此后又将人口稠密的江南一带老百姓调往云贵川开荒种地,也就是史上所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
至今,贵阳以北很多姓氏祖先来自江西,就是源于这个历史背景。
到了明万历年间,因思州土司内部为争夺土地和矿产战火连天,朱棣便抓住契机,出兵平乱一并把思州土司给镇压了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随即将黔中、黔西、黔南一带整合将贵州由府升省。
因此,思州的改土归流就成了贵州行省的最直接原因。
史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
因布政使设在原贵州府,便以贵州为省名,贵阳自然成为省府所在地。
二,遵义为何由川改贵?为什么会有“四川人生得憨,以遵义换龙安”民谣?下面来说说遵义的历史背景。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距离四川较近。
历史上遵义地区称为播州。
播州从唐末到明末,世为播州杨氏土司统治,传至明万历年间杨应龙时,已历经二十九代720余年。
本来,杨氏第二十一代首领杨铿已归附明王朝,朝廷以乌江为界,将江北的播州划归隶属四川省,并诏命杨铿为播州宣慰使。
可到了明万历元年(1572年)杨应龙世袭播州统治后,骄纵、嗜杀极为残暴,引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纷纷至重庆告状,于是,朝廷将其揖拿归案。
怎么处置?四川、贵州两省领导意见不一。
考虑到朝廷对外要用兵,于是将他放回去戴罪立功。
没想到他一回去便起兵造反,攻陷了大半个贵州。
明王朝调集八省约20多万人马,兵分八路进剿。
四个月后,在明军攻陷下杨应龙自焚而死,朝廷才平定了播州。
这就是明史称明万历年间最大的战争“平播之役”。
战争结束后,朝廷决定将播州地区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
本来,播州自明初以来属于四川,但播州地理上却又紧靠贵州。
朝廷当时是有准把整个播州划给贵州立意,但又考虑到该州刚刚改土归流要建州立县需要大把银子,而贵州比四川穷一时难以承受,故将播州地区一分为二设二府,四川、贵州各领一府。
其中,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遵义、绥阳、桐梓、仁怀县,隶属四川管辖;平越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黄平州、湄潭、余庆、瓮安、安化县,隶属贵州管辖。
所以,遵义府直至清雍正初年都属四川,这就是贵州省府设贵阳不设遵义的历史原因。
本属四川管辖的遵义,又为何重划归贵州?这里面也有一个历史故事。
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其中包括勘定调整贵州省界。
经调查发现在赤水河流域,川贵两省界线不清,犬牙交错不利于管理。
其中遵义府位于黔北中心却属于四川管辖。
于是总督在贵州高层的劝说下,通过他向朝廷打报告要回遵义。
而隶属贵州威宁府的永宁县,离府千里却靠近四川的江安、纳溪、兴文等县。
正好此时,有四川领导打报告请求将永宁县改归四川隶于同城之叙永同知管辖(见《清实录》)。
朝廷本来就有为开发贵州之意,一见双方报告非常高兴立马下达红头文件。
于是,将过去属于四川的遵义府划属贵州,而原属于贵州省管辖的永宁县(主要是今古蔺县地域)划归四川,贵州得了个大便宜,四川吃了个哑巴亏。
四川本来想得一个县,没想到失去了一个府包括所辖五州县。
特别是,遵义府当时就是黔北地方富庶之区有“黔北粮仓”的誉称;而永宁县偏于一隅是个贫瘠县。
没想到,四川领导一份报告,就糊里糊涂就吃了一个大亏,不仅被四川人民骂得狗血喷头于,更被贵州人民嘲笑。
于是,从清代中叶开始在遵义民间就流传着:“四川人生得憨,拿遵义换龙安”。
这句揶揄当时四川人的顺口溜,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遵义,重归贵州的历史背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