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第1张

声声慢李清照 请问李清照是在什么心境之下写出巜声声慢》的?

少年李清照是写不出这样的《声声慢》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那时的她天真活泼,浪漫任性。

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一个酷爱填词,一个沉迷金石,经常逛街淘宝,然后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校勘、欣赏文物,快乐得就像“葛天氏之民”。

闲居青州十年,赵明诚全心投入到金石收藏和研究之中,李清照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节衣缩食,并帮助丈夫撰写《金石录》。

为了感谢妻子,在李清照三十一岁生日那天,赵明诚特意在她的画像上题词:“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李、赵二人琴瑟和谐,可谓是神仙伴侣。

北宋南渡之后,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

李清照也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女文青,变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女词人,所作诗词,大都是在抨击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后来赵明诚去世,李清照为了保护丈夫留下来的文物,辗转奔波,历经盗贼和战乱,受尽磨难。

疾病缠身、孤苦无依中,再嫁张汝舟,却所遇非人,遭受骗婚和家暴之辱,加之当时的舆论环境,根本没办法接受一个再婚的女词人,她又落下一个“不终晚节”的骂名。

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骗婚之辱,孀居之苦,让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颇为凄楚。

回想起少年时的繁华与优越,中年时的平静而幸福,李清照百感交集,情难自禁,于是便有了这首不朽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是她晚年之作。

在国破家亡的社会大背景下,大环境下,个人晚景无依,形影茕茕,孤寂飘零,六神无主的希望心情。

希望之心,现实之境,于情于心于景,实难如想如愿。

距离十万八千里。

八千里路云和月,颠沛流离,飘零不定的生活晚景凄凉心态。

词人用重复的笔墨一点生活之感,见思见想于笔端。

既咏且叹,怀古伤今于笔墨,生死离别,物是人非,之愁绪。

个人不幸与国家灾难交思在一起,抒发出自己深思的悲愁,幽远的背景深蕴。

赋予了悲秋已深刻的别绪与个人艰难的处境,还有社会深广的时代内涵。

这既是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下的声声慢,又是个人生活处境的写照,是深刻的自我心理与社会艰难,无奈而又无力的独白,是凄凉的诉,凄美的意境,悲伧的独奏,特色的愁歌,独具一格的词格,去诉,去说秋一样的愁,暮色一样的无奈感觉。

梦想背景与现实一样的苍白,深深的愁思于情怀。

抽刀断水,举杯消愁,,用诗愁,用词去诉,诉,诉。

是个人诉,是社会思,是人间情,是人伦爱,是社会景,是世间态,是万物秋,是一声诉,是一见愁。

是愁上心,是愁上眉。

入景入心入肺,入社会,入个人,入思路,入愁境界。

何时了,何时休。

清风明月照,一揽情怀胜境,超级一格不乱,兼得卷土重来豪壮。

英雄末路,词人秋怀,壮美柔美,情心合壁,天地之巧,造设之妙,自然合奏。

文有文思,武有武巧,巧思巧构,大道之思于社会大前提之妙。

心之思,找社会去立足。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心对照,社会影照。

背景出时代,时代出心理,个人忧思情怀喜怒哀乐。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20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