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大。
简单说,周朝是贵族政治,贵族政治的特点是世袭。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是“不是贵族的贵族”,是不是贵族,关键词是“世袭”。
但是说魏晋南北朝完全是士族政治也是不对的。
下面分别来说说周朝的政治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周朝的特点是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一个家族,族长对家里任何人而言,都是大宗,嫡长子会继承大宗的地位,享受大宗最重要的祭祀权和政治经济权力。
其他嫡子相对庶出子为大宗,但是相对嫡长子又是小宗。
普天之下,只有周天子是永远的大宗。
其他人都有大宗和小宗二重身份。
在这样的体制下,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
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均代代世袭,甚至诸侯国的大夫,卿都代代世袭。
比如,周王朝,周公代代辅政。
郑国国君连续三代袭周王室卿士辅政,后被周桓王免去。
春秋晋国六卿世代执政,郑国、鲁国也都是世代公室执政。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世袭依旧很明显,只是由于富国强兵吞并列国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世袭制度有所松动,比如秦国,平民也可以靠战功晋升为贵族。
但是本质上,周朝时期,贵族政治贯穿始终,血统是一切。
士族,为什么说是“不是贵族的贵族呢?”我们知道,秦朝以后,官职是不世袭的。
但是士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达到了“半世袭”的状态。
士族缘起于东汉。
东汉以经史入仕,由于古代读书教育成本的高昂,所以文化传播一直在一个圈子内流传。
于是,就形成了士族。
东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荥阳郑氏,都是天下敬仰的大士族,世代家传儒学经典。
尤其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到了魏和西晋,士族越发壮大,由于九品中正制,讲究出身,所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基本垄断了晋升渠道。
形成了一个地方豪族、经史世家、累世为官三位一体的特殊阶层,门阀。
魏和西晋,还是皇权政治,士族是依附于皇权的。
但是到了皇权衰弱的东晋,门阀轮流执政,形成了彻彻底底的门阀士族政治。
士族的晋升渠道都是特殊的,近似世袭的,起点极高。
但是要注意,从魏到东晋,天下战火纷飞,乱世之中,士族也是可以进阶的,一般士族掌握军权建功立业就成了门阀及,比如陈郡谢氏,通过淝水之战,门第一跃成为王谢,在江左与琅琊王氏齐名。
寒门也可以成为士族,寒门通过自身努力,或成为天下名士,或通过军事起家,但开始研究经史,再注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士族。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士族门阀政治时期,士族,以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多维合并的方式,实现了世袭。
到了宋齐梁陈四朝,士族基本定型,很少有进阶,“士庶有别,国之章也”,甚至“士大夫非天子所命”,寒门只能投身军旅,通过自身努力当了大官,想管皇帝求个士族身份,然后皇帝说,士族不是我能任命的,你得看“王谢”们认不认。
但是这一时期,皇权加强,政治并非门阀政治,但是士族依旧有“半世袭”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防止冒认祖宗,说自己是士族,南朝谱牒学盛行,家谱特别重要。
这种看重血缘的政治形态,就是“半世袭”的,既区别于周朝的完全贵族政治,也有同贵族政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到了隋朝时期,皇族杨家依旧要说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并以为荣耀,可见士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西周是很典型的封建主义,贵族在侯伯以上都是有国权的,即「侯甸男、卫邦伯」。
魏晋南北朝则分三种情况:【蛮族封建、汉族庄园、五等郡县】。
蛮族封建,如羯族、鲜卑、氐、羌等都实行封建主义,与西周大同小异,可以说没有什么区别。
在此种统治下,各族都有自己的独立权力。
汉族庄园。
西晋以来的汉族早就是郡县制国家,封建早就消亡四五百年了。
当时实行的是庄园部曲制度,都是垂直管理的,类似现在的企业。
五等郡县。
是封建和郡县的折中,由北魏司徒崔浩发明,这种郡县有一部分独立权力。
其次,南北朝时最典型的封建是佛教寺院领主,寺院拥有土地权、司法权,不受国家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