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现在李姓来说,全国一亿人口,只要不是亲戚应该没问题吧
首先要澄清一下,古人是否同姓不婚,答案是否定的!准确的说法是部分人口数量稀少的姓氏的人流行同姓不婚!人口数量庞大的姓氏并不流行同姓不婚。
事实上,某一姓氏如果人口数量庞大,同姓不婚是做不到的。
比如王姓,陈姓,张姓,李姓等在某些集居区,一个姓氏可占到人口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同姓不婚就意味着三分之一以上的男女将很难成婚。
据说厦门市三分之二姓林,那么如果同姓不婚那么就意味着至少三分之二男性和女性不可能在本地找到对象。
所以大姓只讲出五服,绝对不讲同姓不婚!部分小姓确实有同姓不婚的说法和要求。
原因肯定有伦理方面的考虑。
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一点,那么你的常识水平可能不太高。
事实上这里涉及到小姓人氏生存智慧!古代宗族势力非常庞大,大姓与小姓发生矛盾,小姓往往会吃亏,甚至会被迫离开居住地,打官司不好使,县令通常不敢轻易得罪大姓宗族。
所以对于小姓而言,与大姓联姻是自保的重要手段。
反正一代联姻,至少三代会得到庇护,大姓人氏的老丈人不受欺负,小舅子不受欺负,内侄也不受欺负;同理大姓人氏的女婿不受欺负,外孙不受欺负。
所以,古代同姓不婚与科学无关。
比如表兄妹近亲结婚却比较流行,显然并不是古人很懂科学。
他们只是奉行朴素的伦理观,同时潜伏着小姓人氏的生存策略。
其次,现代人是否流行同姓婚姻,答案也是否定的。
绝大多数人依然奉行传统,过去同姓可婚的依然如此,过去奉行同姓不婚,多数人依然会把同姓排除出择偶范围。
即使某些奇葩约定,人们也很少有人去打破,比如潘杨不婚,估计依然有效。
我家乡,张杨两姓(他们是几千人口规模的邻村)在民国年间血战了一场,之后六十年没有一起联姻发生。
所以传统的惯性依然存在。
再次,原先奉行同姓不婚是否应该坚持。
答案也是否定的。
只能说尊重你们的意愿和选择而已。
现代遗传学表明,近亲结婚会增加患遗传病的风险。
但同姓并不一定近亲,而不同姓依然有可能是近亲。
那么什么是近亲,法律规定得很清楚: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个人建议,如果关系清楚,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最好别结婚。
代数多了,关系必然搞不清楚了,有感情就结婚呗!至于很远房的同姓是否结婚,科学上已经没有意义,如果你依然信仰,大家会充分尊重。
但如果别人不信仰这个,请你不要说三道四!毕竟你不代表科学,毕竟你应该懂法律,毕竟你的信仰只是小众(即使大众信仰也不可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