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运算放大器是一种集成电路,它是将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晶体三极管以及它们的连接线等全部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基片上的完整电路。
常用F007型的封装有圆外壳封装、扁平单列插封装和双列直插封装三种形式。
集成电路可以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大类。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模似集成电路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称集成运放或运放。
它的电路图型符号如下图1一1所示。
常用的集成运放有单运放、双运放、四运放。
这些仅是为它在不同条件和功能要求而制造而己。
从图中可知集成运算放大器有三个端子,即反相输入端子、同相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
与输出电压极性相反的输入端称为反向输入端(用符号“一”表示)、与输出端电压极性相同的输入端称同相输入端(用符号“+”表示)。
1、集成运放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
通用型的直流特性较好,性能上能够满足许多领域应用的需要,价格也便宜。
专用型运放低功耗型与高输入阻抗型、高速型、高精度型及高电压型等等。
虽然集成运放的产品种类很多,内部电路也各有差异,但从电路的中 总体结果上来看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它们实际上都是直接耦合的多级放大器,极高的电压放大倍数。
通常都是由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和偏置电路四部分来组成。
如下图1-2所表示。
2、为了便于了解集成运放的组成,下面以国产通用型集成运放F007型进行分析介绍。
F007型集成运放由24个三极管、10个电阻器和1个电容器所组成,其原理电路图如图1-3表示。
①输入级。
它是集成运放性能指标好与坏的关键,通常采用差分放大电路来减小温度漂移,获得尽可能高的共模抑制此,以及良好的输入特性。
输入级还要求具有高的输入电阻,可以采用共集、共基复合电路。
F007的输入级是由VT1~VT6组成的差动式放大电路,由vT6的集电极输出,VT1、VT3和VT2、VT4组成共集……共基复合差动电路。
ⅤT7用来构成VT5、VT6的偏置电路。
②偏置电路。
它根据各级的需要,集成运放内部采用各种形式的电流源电路。
电流源具有很大的动态电阻,可以作为中间级的有源负载和差分电路的恒流源电阻。
电流源还为各级提供小而稳定的直流偏置电流,从而确定合适而稳定的静态工作点。
在电路中,由+Ucc→VT12→R5→VT11→Uee构成主偏置电路。
主偏电路中VT11和V10组成微电流源,由lc10供给输入级中的VT3、ⅤT4的偏置电流。
ⅤT8和VT9组成镜像电流源,供给VT1、VT2的工作电流。
必须指出,由输入的偏置本身构成反馈环,可减小零点漂移。
ⅤT12和ⅤT13构成双端输出的镜像电流源,VT13是一个双集电极的PNP型三极管,可以看成两个三极管,它们的两个基→射结互为并联。
一路输出VT13的集电极B,提供VT17的偏置电流,同时又作为中间放大级的有源负载;另一路输出为vT13的集电极A,提供了输出级的偏置电流。
③中间级。
它是集成运放的主要电压放大级,采用带有源负载的共射或共基放大电路来挖提高电压增益,并将差分放大电路的双端输入转换成集成运放的单端输出。
F007集成运放这一级由ⅤT16和ⅤT17组成复合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其交流阻抗很大,所以这一级可以获得很高的电压放大倍数,与此同时它也具有较高输入电阻。
④输出级。
它是用来提高电路的输出电流和功率,即带负载能力。
F007集成运放的输出级是由VT14和VT20组成的互补对称电路。
为了使电路工作于甲乙类放大状态,利用VT18管集→射极两端电压Uce18接于VT14和VT20两管基极之间,给ⅤT14、VT20提供一起始偏置电压,同时利用VT19管(接成二极管)的Uee连接于VT18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形成负反馈偏置电路,从而使Uce18的值比较稳定。
这个偏置电路由VT13A组成的电流源供给恒定的工作电流,VT22管接成共集电极电路。
减小对中间级的影响。
为了防止输入级信号过大或输出短路而造成的损坏,电路内备有过电流保护元件。
当正向输出电流过大,流过VT14和R9的电流增大,将使R9两端的压降增加到足以使VT15管由截止状态进入导通状态,Uce15下降,从而限制VT14的电流。
当负向输出电流过大时,流过VT20和R10的电流增加,使R10两端电压增大,使VT21由截止状态进入导通状态,同时VT23和VT24均导通,降低VT16及VT17的基极电压,使vT17的Uc17和VT22的Ue22上升,使vT20趋于截止状态,因而限制了VT20的电流,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整个电路要求当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也应为零,在电路的输入级中,VT5、VT6管发射极两端还可以接一电位器RP,中间滑动触点接-Uee,从而来改变vT5、vT6的发射极电阻来保证集成运放静态时输出为零的要求。
以上就是集成运放块的工作原理。
希望对提问者和初学者有一点帮助。
知足常乐2018.3.20于上海
运算放大器工作原理是什么?在模拟集成电路和控制领域常用到的电子器件之一就是运算放大器,在学习的时候对它的理解就是局限于公式推导。
在电路调试过程中,遇到调试不顺畅时,有时师傅说增大某某电阻或减小某某电容试试,这种办法有时还真管用,可是不知其精髓,就知道能应急。
运算放大器的原理此图是运算放大器电路图,计算和分析此电路。
假设此运算放大器的开环放大倍数A=∞、电压约±13V,而饱和输出电压约Uo=±12V。
规定此图反馈节点为1。
图中的R1、RF分别为1kΩ、2kΩ。
R2为平衡电阻,ui=+3V。
动态过程:设初始状态uo=0,当ui=+3V时,节点1电压为正,由uo=A×(u+-u-),得uo=A×(0-u1)=-12V。
假设此时节点1电压为负,由uo=A×(u+-u-),得uo=A×(0-u1)=+12V。
于是uo的电压从-12V到+12V过渡,经过-6V时则u1趋向于零,且满足uo=A×(u+-u-)。
因为A很大,所以可稳定在-6V。
当某时刻uo受扰动uo变为-6(+),则u1趋向于0(+),由uo=A×(u+-u-),则uo趋向于-12V,输出减小,当uo达到-6(-)时,则u1趋向于0(-),由uo=A×(u+-u-),则uo趋向于+12V,输出增大,最终维持在-6V,达到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运算放大器的工作特性由uo=A×(u+-u-)来决定,可将此式视为运算放大器的本质公式,其本质就是差分放大。
即输入增大,输出反相增大,同理可得,输入减小,输出反相减小。
类似小时候玩的跷跷板,一头翘起另一头下降,于是引出了运算放大器的杠杆原理。
在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区,视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ui和输出端uo为杠杆两端,视杠杆支撑点为u1,如图所示(A)。
输入、输出与阻抗值(臂长)成正比,把此现象叫运算放大器的杠杆原理。
对于此图来说,输入增大,输出反相增大,可理解为滞后180°。
而现实中用到的运算放大器开环增益并不是无穷大,一般情况约10^5。
当运算放大器进入饱和区工作时,此时输入ui、参考点u1视为杠杆的两端,而输出uo视为杠杆的支撑点,如图所示(B)。
输入与参考点电压u1成正比,视为运算放大器的杠杆原理。
一般情况下,运算放大器对应的类型如图(A)的杠杆原理,比较器类型的对应如图(B)的杠杆原理。
实际中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并不是无穷大,而是约为10^5,其中速度与精度的要求往往相互矛盾。
高速度要求的是高单位增益频率,而高精度要求的是高直流增益,因此在同一个运算放大器要实现高速度和高精度难度大。
由于某些运算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并不是很好,在中高频时其开环增益有限,由其本质公式可知,得知其"虚短"效果不佳,故开环增益越大,则调节器就精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