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反应速度与动物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
主要与神经调节有关。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就具有的反射。
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非条件反射使生物初步适应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训练形成的反射,可以建立、消退、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大家都知道成语“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吃过梅子的人一听说梅子就会分泌大量的唾液。
这种现象叫条件反射。
当人吃梅子的时候,唾液腺就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
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吸吮反射等是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反射。
神经中枢有二类:低级中枢,如脊髓和脑干;高级中枢,大脑。
非条件反射由低级中枢主管,有的反射可以不受大脑控制。
条件反射由高级中枢主管。
举例。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脊髓,角膜反射的中枢在脑桥,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在延髓、脑桥、下丘脑以至大脑皮层等部位。
延髓是主管呼吸活动的基本结构,延髓以上有呼吸功能的神经元群。
所以,人的后脑勺要受到重点保护,受伤或者向后倒下都有可能引起窒息死亡。
高级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举例说明一下。
狗吃食物时,就会流唾液。
如果在每次吃食物时,都给狗听铃声,以后只要让狗听到铃声而不给狗食物,狗也会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饲养动物时,经常利用条件反射来喂食,如口哨、敲打物品、喊口号、放音乐等,火山小视频中有许多这样的视频。
人类的条件反射建立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基本过程差不多。
除了有动物的条件反射:对食物的外形、颜色、气味、声音、光照等产生反射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产生条件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这类反射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
反射由反射弧来完成的。
高级动物(例如人)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几大部分构成。
(下图)动物反应原理是:动物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然后由神经系统做出判断,并向运动器官发出命令,最后由肌肉产生反应。
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动物的反应速度也越快。
兴奋传递是单向传递,虽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从而保证兴奋传递方向的单一性,传递方向影响传递的速度。
还要注意: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突触多影响兴奋的传递速度;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也影响传递速度。
下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
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体液的途径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叫体液调节。
这时,反射效应在内分泌腺的参与下,往往变得更缓慢、广泛而持久。
例如,强烈的痛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肾上腺分泌增多。
在肾上腺素的参与下,痛往往就变得比较缓慢、广泛、持久。
有些低级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也就没有反射弧,如原生动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
水螅的神经是网状神经,反应相当慢,没有特定的感受器和效应器,更没有中枢神经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水螅不是最早出现反射弧的动物,最早的应该是环节动物,蚯蚓)。
所以,说人类的反应速度不如动物是不科学的。
有些动物的反应速度比人类快,有些动物反应速度比人类要慢。
主要与神经递质(兴奋)的传递速度、神经系统的结构、是否有体液调节参加等因素有关。
大齿猛蚁,能在0.13ms(毫秒)内合嘴咬中猎物,是人类眨眼速度的2300倍。
苍蝇的反应速度达到0.02s,是人的10倍多。
猎豹奔跑速度达到112km/h仅需几min。
叉角羚羊跑起来,时速可达60km到100km。
跳羚羊奔跑时速可以达到60km/h。
人类行走的平均速度只有5km/h,骑自行车也只有15km/h。
人的反应时间是0.1---0.2s。
明显比上述动物要慢。
但和某些动物如大猩猩、熊、单细胞生物相比,人类的反应速度却比它们快。
看手机多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反应速度连低等动物都不如,没啥奇怪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