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盟军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眼看日本和德国快要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后来日本和德国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
因此盟军各国开始考虑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
为什么国际金融秩序很重要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用什么货币结算?如果发生收支逆差怎么办?在二战中,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欠下了巨额债务,接下来怎么解决这些债务?这只是各国政府需要解决的一大堆问题中的几个而已。
在这里,需要向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大部分国家接受成为国际货币秩序之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金本位制”。
各个国家将自己的货币和黄金以一个固定的兑换率锁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
在如此以黄金为中心的货币系统中,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如上图所示,从1800年到1914年(一战爆发)间的100多年里,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一直在1:4.86左右。
当中有一个小的波动,即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在那段时间里,英镑对美元汇率涨到1:10左右。
但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又恢复到1:4.86。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由于战争的爆发,国际贸易秩序被颠覆,国际贸易量急速下降,世界各国政府(包括英国)纷纷暂时中止“金本位”。
4年后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很自然的,大战结束以后的各个国家,又逐渐回到“金本位”,慢慢开始恢复国际贸易。
但是第一次大战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不列颠英帝国,由于在战争中花费太多,欠下了巨额债务,在国内产生了高速通胀,已经无力再维持英镑和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了。
1925年,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大臣丘吉尔决定回归“金本位”,将英镑和美元的汇率再度固定在1:4.86左右的价位。
但是由于英镑被极度高估,该金本位制度风雨飘摇。
1926年,英国的煤矿业发生大萧条,失业率急升,矿工举行大罢工。
192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
在这一连串事件的打击下,英国经济陷入衰退。
1931年,英国政府宣布放弃“金本位”,允许英镑贬值。
接着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政府又开始忙着动员打仗。
国际贸易再度迅速萎缩,没有什么人有闲情逸致去关心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
因此到了1944年,眼看二战快要结束时,各国政府齐聚美国的布雷顿森林,讨论如何重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有两点历史背景值得一提:首先,美国是老大。
美国是两次大战中唯一本土没有受到过攻击的国家。
同时,美国在二战临近结束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其他国家。
由于打仗,大部分政府都负债累累,唯独美国是最大的债主。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约3/4的黄金储备。
因此从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讨论出来的任何国际货币体系,都会以美国为中心。
其次,各国都看到了英国在1925~1931年间不成功的“金本位”经验,因此希望吃一堑长一智,建立一个比金本位制度更好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一套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兑换价固定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同时,世界其他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都以美元计价和交换。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就相当于黄金。
世界各国政府在积累了外汇盈余(美元)后,可以拿着手中的美元向美国政府交换黄金。
这也是“美金”一词的由来。
毫不夸张的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从此以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可谓是英国的“伤心地”。
当时的英国谈判代表凯恩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也被称为“凯恩斯计划”。
他提出,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种全新的统一国际货币,名叫班克(Banca)。
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
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
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事实上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美国政府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草案的95%(也就是“怀特计划”)。
所以到最后,英国代表是否参加会议,来了以后的谈判过程,基本上都是过场戏。
凯恩斯理想中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
有趣的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前夕,当时华尔街有一批纽约银行家,曾经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方案,以英国政府拒绝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为条件,向英国政府提供至少30亿美元的贷款。
华尔街银行家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怀特计划”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主要颠覆的“对象”有两个:英帝国主义,以及华尔街银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间的货币和信用体系,主要由美国政府(财政部),以及美国政府控制的国际机构(IMF)说了算。
但是凯恩斯否决了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提议。
这背后有不少复杂的原因。
其中有一条比较有趣的原因是,凯恩斯觉得自己可以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说服怀特和美国政府,将自己的计划,或者自己计划的一部分融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如果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凯恩斯将被计入史册,成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奠基人”。
很可惜的,凯恩斯失算了。
回到布雷顿森林会议。
事实上美国政府想要瓦解英帝国主义,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领导国际金融秩序的想法,是早已有之。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第1776号案(《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基于《租借法案》,美国政府开始向英国,前苏联,法国,中国等二战盟国提供大量的战备物资援助,其中向英国提供了大约价值31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亿美元)的物资援助。
《租借法案》极大的削弱了英国的国力,直接导致了英国的破产。
早在二战爆发前,美国政府就对英国在全球建立的殖民体系有诸多不满。
因此如果有机会把英国苦心建立的殖民帝国彻底瓦解,一直是对美国政府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战略目标。
毫不夸张的说,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呈递《租借法案》时,将英殖民帝国瓦解,并建立一套新的国际安全和贸易秩序,就已经在计划之中了。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前,美国的谈判代表怀特,和他的上司,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确立了通过会议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四大目标:1)和平肢解英殖民帝国;2)苏联会成为美国的和平盟友;3)德国会被”去工业化“,重回农耕时代;4)基于国际间的短期贷款,建立一套新型的多边贸易系统。
如今回头来看,上述四大目标中,好像只有第一个目标得到了实现。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美国谈判代表怀特,确实成功的让英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极大让步:1)英国废除英属殖民地特别优待政策;2)英镑对美元汇率贬值;3)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作为新的核心。
作为交换,美国政府向英国政府提供了价值37.5亿美元,年息2%的长期贷款(Anglo-American loan),来帮助延缓英国偿还《租借法案》时欠下的债务。
英国政府一直到2006年才将该贷款还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租借法案》开启了大英帝国破产的序幕,而布雷顿森林会议,则彻底宣布了英殖民帝国的崩溃。
当然,从英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在二战时被德国步步紧逼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如果不通过《租借法案》寻求美国的支援,那么英国很可能会很快向德国投降。
两权相害取其轻,其中的苦涩滋味,大概只有英国人自己能够体会。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另一个伴生产物,是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当时的设想是,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帮助众多国家进行战后重建,向他们提供长期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维系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汇率制度。
一个可能让人感到有点奇怪的地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刚建立的时候,美国拥有绝对最大的投票权重,但是该组织的总裁,却总是由一个欧洲人担任。
如上图所示,在IMF建立初期,美国的投票权重高达35%,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后来该比例逐年下降。
截至2017年8月,美国的投票权重为17.46%。
作为IMF中说一不二的老大,美国为什么要把该组织领导的位置拱手让给欧洲人?上面这个问题,涉及到当时美国的一桩政治丑闻。
本来,杜鲁门总统的设想是让美国政府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的谈判代表,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担任IMF的总裁一职。
但是时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J.Edgar Hoover)向杜鲁门总统上交了一份非常长的机密报告,并在报告中指出,哈里·怀特是苏联间谍。
哈里·怀特到底是不是苏联间谍,一直到今天都存在争议,成为一桩“悬案”。
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杜鲁门总统不可能让怀特担任IMF总裁,而只是将他作为IMF的美国代表将其“隔离”起来。
问题在于,怀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起了关键作用,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美国英雄”。
如果怀特在IMF担任二把手,还真找不出另一个美国人去做他的上司。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美国政府提出一个看似宽仁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方案:世界银行的总裁由美国人担任,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一职则由欧洲人担任。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美国有不少相似之处。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主,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则被巨额的战争债务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主,而美国则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同时,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未来充满期望,也越来越有信心去挑战世界霸主美国的地位,就好像当年美国挑战英国一样。
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天的中美关系,和当年的英美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虽然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但持有的都是以美元计的债券。
作为谈判筹码,该债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国来制约美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同时,经过两次大战,那时的英国基本已经被掏空,其首都伦敦被炸得面目全非,基本只剩下一副空架子。
而今天的美国,还不至于如此落魄。
所以,如何智慧的处理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如何以史为鉴,从美国和英国的谈判博弈中学到经验教训,是我们很多有识之士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