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

秦国统一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第1张

秦国统一后统一的标准文字是 秦始皇是如何统一文字的?

根据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解读,秦始皇是用秦国小篆作为统一天下文字的标准。

我也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不是隶书,而是小篆。

第一,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令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

李斯、赵高、胡毋敬均用小篆来进行这三部字书的写作。

第二,当时各地的刻石均为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巡游全国,在各处留下众多的刻石。

而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部分这些刻石的临本或摹本,如泰山、峄山、芝罘、琅琊台、会稽等的刻石,在泰山刻石中还有留存至今的实物,这些刻石文字均为小篆。

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游的重要活动之一,内容无非是记载秦始皇兼并六国等丰功伟绩,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

第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序》的记载。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许慎对于统一文字所持的说法,一定有他的文献依据。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简中竟然有那么多用隶书书写的文字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进行统一文字最后没有获得成功。

而上述列举的三点足以证明第一种可能不成立,那么,只能是第二种可能。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东周通用大篆,战国时期盛行小篆,汉代流行隶书。

在这些文字书体中,大篆是一种使用较为混乱的书体。

李斯建议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文字,这当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统一天下。

但是,有一个前提,即秦国文字是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

实际上,秦国小篆并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实用性。

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

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便常常会创造出书写简便的字体。

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有利有弊,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极的一面则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乱。

秦代统一文字首先限制先前六国文字的使用,以小篆为核心的八体等级与使用范围,做了一系列规定,所谓书同文,是指法律的形式规定字体形态等级及其书体的使用规范,并不是指单一使用某一种字体,而是不同的场合书写采取不同字体。

秦书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虫书:多用于青铜器铭文,兵器,旗帜、符信,印章亦有使用。

秦使用最广的两种字体是小篆及隶书,“小篆”,以李斯《仓颉篇》,赵高《爱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所谓三仓为字书,即以此三人编写的字体,为标准小篆用字,小篆在秦国是正体,官方的衡量度、皇帝的诏书、及纪念性质的刻石等,正式庄严场合的使用字体,都为小篆撰写。

“隶书”,主要用于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书信,是狱吏,屯戌下级佐吏使用的低级官书,由于隶书较为简练,书写方便,后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与使用,秦汉后自成一种书写系统。

在公元221年,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简化了,秦文变为小纂作为全国统一通用的字体,用于公文法令,同时废除了其他字体,比如说“马”这个字,在以前有很多的写法,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规律和联系,但是统一之后就都写做“马”了。

后来李斯赵高等人编写小纂的字帖向全国分发供人学习。

除了用这个方法,秦始皇出巡道德地方都要用小纂立碑刻字,比如说出名的泰山石刻。

在当时的形势下,程意根据当下民间流行的字体自己整理出一套更为简明的字体—隶书。

隶书的出现,可谓是中国汉字发展的里程碑,我们现在用的楷书,这一字体就是隶书的衍生,不仅如此,统一字体更大的意义在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多,后来还出现了分裂割据情况,但是至少文字统一之后,文字就变成了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不可磨灭的脉络。

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丰富和先进的,这也和秦国统一文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26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