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咉照,愈加触发到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王维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我想如果需要给【鹿柴】这首诗配图的话:一,要有木栅为栏(谓之柴),二,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三,返影:泛指夕阳的余辉照射到深林中,四,青苔上映着黄昏的微光。
综上所述,这些景色都是我必须要配好的吧,力争做到图、文并茂。
因为,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王维的《鹿柴》描绘的是一幅傍晚深山清幽的画卷,可以从视觉、听觉、光影交错等方面来思考画面感,晴空读诗时最喜用文字来想象画面,诗意朦胧,稍稍意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视觉上:空空如也的山中,丝毫没有瞧见任何人影,营造的是幽静空旷的寂寥感。
听觉上:先是寂寥,却听见有人在说话,说什么听不清,却能引人遐想,勾起了读者或者是游人心中浓浓的的好奇。
画面感由远而近,这两句动静结合得巧妙,承上启下。
光影交错感:本欲离开最终还是折返,走进深山老林当中,树影交错间,是落日的余晕还是初升的月影?倾洒在丛林中央的青苔之上,忍不住叹一句:雾霭迷离幽暗生!留下的悬念:之前有人说话,却寻不到人影,独留空荡幽寂,是幻听还是幻想?王维遁世隐居在辋川时,写过大量的山水诗,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意象,或描绘空山中的秋雨绵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或赞美山中的清幽宁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本诗的“空山不见人”则是写其深山清冷空寂无人,万籁都寂突兀的人语,寻不到的身影更显得寂寥惆怅了!今人给古诗配图,其实是个人对于古诗义的加工创作,真正意义上的鹿柴其实是在诗人隐居的辋川边上,最贴切的配图应该从王维所绘制的辋川图里去寻找。
据说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没有一副被确认为真迹,反而有大量的唐以后的临摹本(局部),晴空认为这一副较为符合:元代王蒙临摹的辋川图(局部)(明代孙枝临摹)这个答案你们满意吗?喜欢的朋友点赞、转发、关注感谢支持~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见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