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经济危机又被称之为大萧条,是一次由需求疲软造成的经济危机,因此最基础的特征就是通缩。
与很多人的观念不一样,通胀并非完全是坏事,只有超过经济增长的恶性通胀才会对经济产生冲击,而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的健康指标之一,也是牵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
正常的经济条件下,生产者雇佣工人增加就业和时薪上涨,于是工人收入增加,并且开始扩大消费,这样就造成了物价的上涨,生产者有动力继续扩张投资,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
不过资产主义市场当中经常会出现工人的薪资上涨,不能够跟上整体经济增长的分红,因此慢慢的消费市场就会疲软,最终出现通胀上升的迟缓最终导致衰退。
但是1929年的衰退这种情况更加的恶性,这是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与黄金绑定成为了金本位,因此货币的总量不能够根据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发。
这就是说无论生产者怎么生产商品价格反而会出现下跌,那么生产者就没有动力继续生产了,最终出现了大萧条期间,牛奶厂商反而将牛奶倒进河里的悲剧。
从那之后金本位最终崩溃,美元开始贬值和增发成就了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
我是红辰梦劫,我来回答。
640万头猪被扔进河里淹死,猪犯了什么错?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靠着贷款和分期付款等方式使得穷人也享受到了短暂的优越生活,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们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
到1929年,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在当时,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和矿山等企业纷纷倒闭,300多万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还有刚从高校毕业步入社会却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
他们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而当时美国失学儿童达30万,各州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占90%以上,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劳动人民饥肠辘辘,衣衫褴褛;资本家却把大量的粮食、肉类、牛奶和棉花羊毛毁掉。
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根本就是资本家赤裸裸的—“饥饿营销”,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资本家宁愿将产品毁掉,也不愿廉价卖给劳动者。
罗斯福新政的目地、内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就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市场,调整各种产业关系,确保劳动者可以就业,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
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
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
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3、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
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4、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影响:帮助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结语资本家采取毁掉产品,将危机转嫁给劳动人民;而资本国家中,除美国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利用旧市场,开辟国内新产业来缓和经济危机。
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获取新市场,用战争手段将危机转嫁给他国。
疯狂掠夺殖民地人民的物资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大肆地扩军备战,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挥舞起了血腥的屠刀。
于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形成了。
战争的阴云开始飘向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