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提问者是想问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历法历法吗?我想了半天,历法一直在不断改进,但没有听说过所谓“三大历法”是为何物,但是有三大历法系统过--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而阴历事实上只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所以每年比阳历要少11天。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现行的公元纪年法就是一种阳历。
两种历法各有缺陷,因此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指导农时,避免因为阴历带来的时间偏差而设置闰月。
现行的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是为阴阳合历。
我们俗称的旧历、老历、阴历都是指农历,即《时宪历》是阴阳合历的一种,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
我国先民自己创制出来的各种历法并不断改进,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这里就例举几种划时代的历法吧。
《颛顼历》:古代汉族历法之一,属于古六历的一种,为阴阳历。
该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
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104年)始弃。
《太初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
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它还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
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大明历》: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
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
僧一行《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
一行撰。
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
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
十五年而历成。
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
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传教士汤若望《时宪历》:制定于明末,正式采用定气。
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
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
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
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
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
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从《太初历》开始,中国历法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终于于明末引进西洋历法,最终形成了直至今天仍然通用的《时宪历》,近五百年的应用历史足可见其精密程度。
殷历,夏历和商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