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是隋、唐、北宋时期的宰相职位。
它起源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西汉以来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创立于隋朝。
它是随着隋朝科举制度一同诞生的。
隋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虚职,没有实权。
五省包括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五省之中,秘书省(掌管图书典籍)、内侍省(掌侍皇帝,管理宫廷事务,一般由宦官兼任)位置较轻,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即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代表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成为后世封建王朝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唐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中书、门下二省为政务中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自高宗起,实际担任宰相者,有时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称呼,简称"同平章事"。
五代十国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职位,但实权却掌握在枢密使手中。
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实权被剥夺而名存实亡。
宋初,宰相的官职继续沿用唐制,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我国历史上的大改革家王安石就曾两度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这一官职分为两种情况:注1: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一般为“平章事”、“同平章事”,偶尔则会因避讳原因改称“同中书门下二品”(如慕容延钊避父讳例)。
一是“宰相”。
从北宋开国,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制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侍中”【2】一样,都是宰相(即所谓“真宰相”)的职事差遣。
这段时期里,宰相少则一人,多则二、三人。
当置三名宰相时,首相(俗称“昭文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次相(俗称“史馆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末相(俗称“集贤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注2:两宋以“侍中”为真宰相者的例子,不过范质(于太祖朝)、赵普(于太宗朝)、丁谓(于真宗朝)、韩琦(于神宗朝)等寥寥数例。
另外,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到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之间,宰相也用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
当时的“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左、右相。
二是“使相”。
所谓“使相”,是一种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的空头衔。
得到了“中书令”或“侍中”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加衔,而又不是真宰相的人,即为“使相”。
北宋元丰改制前,在皇亲国戚、高级将领、朝廷重臣,以及北宋朝贡册封体系内的外国君主之中,都有一些人获得了“使相”的官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