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

长孙晟,第1张

长孙长孙晟真的能一箭双雕吗?

史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而且是正史,信不信由你。

但射箭之术只是小道,长孙晟是北周、隋朝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又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父亲,与突厥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有分化瓦解突厥、抵御异族入侵的大功。

史书上记载长孙晟一箭双雕的记录长孙晟在《隋书》中有传记,年轻时就以善射闻名,“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d工射,趫捷过人。

时周室尚武,贵游子弟咸以相矜,每共驰射,时辈皆出其下。

”(《隋书》)北周宣帝时期,长孙晟一次任副使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关系处的很好,在突厥停留了一年,经常共同外出游猎。

一次有两只大雕在空中,突厥可汗拿出两只箭给长孙晟让他射,长孙晟趁着双雕争斗之际,发一箭贯穿了双雕。

突厥可汗大喜,安排子弟贵族与长孙晟交好,希望学习长孙晟射箭的本领。

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长孙)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竟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d射。

《隋书》后来长孙晟在年近五十的时候又表演了一次弓箭本领,突厥可汗入朝朝见,双方比赛射箭,长孙晟六箭全中。

又有群鸟飞过,隋文帝让长孙晟用d弓射鸟,连发十石,“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除了射箭,长孙晟还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长孙晟因为长期在突厥生活过,对突厥的内部关系、山川地理都很熟悉,在杨坚建立隋朝后,长孙晟上书杨坚,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对突厥战略,得到杨坚认可,并照此实施。

长孙晟凭着一条毒舌,不断的在突厥内部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突厥各势力之间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厥人开始内斗,突厥可汗直属势力也被削弱。

开皇五年(585年),突厥归附隋王朝,北方边患缓解。

之后,长孙晟一直负责对突厥联系,并粉碎了之前北周和亲突厥的大义公主反隋企图,维护了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开皇十九年(599年),长孙晟诱降突厥启民可汗(突利可汗),安置在朔州,万余突厥人归附,启民可汗成为隋王朝防御边患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了隋王朝在突厥各势力中的影响力。

开皇二十年(600年),长孙晟协助杨广出征突厥,在泉水上游下毒,突厥人死伤不少,战斗力大减。

长孙晟乘机攻打,斩首千余,俘获人口百余、牛羊数千。

突厥人非常畏惧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仁寿元年(601年),熟知突厥情况的长孙晟见突厥已被削弱,建议发动对突厥的决战,隋文帝批准,杨素领兵,长孙晟协助,大举攻打突厥。

经过两年的战争,杨素、长孙晟以及投靠的启民可汗多次大败突厥,突厥下属各部落投靠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成为突厥新的首领。

启民可汗是隋王朝扶持起来的,所以长期与隋王朝保持友善,对长孙晟更是尊重有加。

长孙晟去世于大业五年(609年),享年五十八岁,其子长孙无忌继承了长孙晟的爵位。

后来隋王朝与突厥关系恶化,杨广被围困在雁门关,杨广当时叹息说“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总之,长孙晟作为武将并无显赫的战功,但作为外交家,二十余年一直主导了对突厥的战略,使这个隋王朝的最大敌人衰弱、瓦解,并扶持了对隋友善的启民可汗。

隋王朝时期,突厥没能对中原造成严重威胁,长孙晟居功至伟。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

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无论是英雄的集体,还是英雄的个人,都可以看出隋朝军队的士气旺盛,勇气十足,但是自古以来打仗都不是只靠战场上的厮杀。

隋文帝是个聪明人,在沙场之外,他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那么这条新的战线又是什么呢?就在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厮杀的时候,隋朝的外交工作也在配合着进行了,就在这条外交战线上也涌现出来一个英雄人物。

这个人是谁呢?大名鼎鼎,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当然也是唐朝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

长孙晟他在外交上有什么功劳啊?在开皇二年突厥大举进犯,突厥刚一起兵,长孙晟就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奏疏是这样写的:“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我们听了一大堆陌生的名字,可以解释一下了,他其实说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突厥人目前最大的难处在哪儿?在于他内部不和谐,当时突厥不是有五大可汗吗,第一个可汗呢,就是沙钵略可汗,他的名字叫摄图,第二个就叫第二可汗,他的名字叫奄罗,第三个是阿波可汗,名字叫做大逻便,第四个称为达头可汗,名字叫做玷厥,第五个则是沙钵略可汗的亲弟弟突利可汗,名字叫做处罗侯。

长孙晟讲了,在这五大可汗之中,达头可汗、阿波可汗和突利可汗都跟这个沙钵略可汗有矛盾,这是已经形成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问题:既然他们彼此有矛盾,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就应该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比较有战略眼光的奏疏了。

所以隋文帝也很感兴趣,他就想要把长孙晟请到身边亲耳聆听一下他的高见,把长孙晟叫过来了,结果长孙晟怎么样呢?他是口谈天下大事,同时用手又把突厥人的山川地貌给画出来了,与此同时,还向隋文帝交代了一下这五个可汗各自的强弱虚实情况。

这一下子可把这个隋文帝给震撼了,说怎么人家突厥人的事,长孙晟都知道啊?长孙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突厥的事情搞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当年送千金公主去和亲的时候,这个长孙晟是送亲使团的副团长,当时不都是这个送亲,那个迎亲吗。

北周和突厥都想夸耀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使团都是精挑细选啊,每一个送亲团的成员都是容貌英俊,武艺高强,长孙晟能在这里当到副团长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果然到了突厥之后,沙钵略可汗对于其他的使团成员都是看得很一般,唯独对长孙晟是青眼相加,他完成任务之后,又挽留他住一段时间。

挽留了多久呢?挽留了长孙晟在突厥住了一年,而且经常跟他一块儿玩儿。

有一次沙钵略又带着长孙晟一块儿去打猎,去了就看见路上有两只雕在争一块肉。

这时候沙钵略可汗就对长孙晟讲,我给你两支箭,你把这两只雕给我射死,两支箭递到长孙晟手里,长孙晟看了看角度,只拿出了其中一支箭,一下子射过去,好,两只雕成了糖葫芦了,串到一块儿去了,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嘛。

我们知道突厥是一个爱英雄的民族,一看见长孙晟箭法如此了得,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就对他非常佩服。

所以让贵族子弟都来陪他玩儿,都来跟他学怎么射箭,特别是沙钵略的弟弟突利可汗,这时候干脆跟长孙晟偷偷结盟了,而且每天陪他一块儿到处去走,跟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还把这突厥的各派实力跟他讲了一个遍,哪国的特工能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啊?所以一年之后,长孙晟什么都明白了,现在不是两国交战了吗?长孙晟就把自己脑子里储存的这些信息全都贡献给隋文帝了。

隋文帝能不重视吗,马上就照着长孙晟说的去做了,怎么样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啊?前方将士还在浴血奋战,这时候呢,隋文帝就派了两个使团出去了。

一个使团往西走。

去找达头可汗,这是沙钵略的叔叔,不仅去找他,而且还赐给他一面狼头纛<láng tóu dào>,就是狼头大旗啊。

突厥人崇拜狼,这是权力的象征,等于隋文帝向达头可汗表示,在我们心中你才是突厥人中的第一份,这是挑拨离间啊。

另外一个使团是往东走。

这个由长孙晟亲自带领,找谁呢?找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去了,跟他重续旧谊。

当然不是闲聊,其实也是实行反间计。

这样东、西两个使团一出去,不就等于在沙钵略的东、西两个方向插了两把尖刀吗。

这还不算呢,更厉害的一招是对付阿波可汗。

之前阿波可汗跟窦荣定交战,窦荣定派出史万岁出马,把阿波给吓退了。

当时啊,长孙晟就在窦荣定身边当偏将呢,他一看阿波退兵,马上就派人去找阿波去了,跟他讲,你和摄图,就是沙钵略,你们俩势力差不多,可是人家沙钵略过来,每打仗都是打胜仗,你刚一出来就打败仗,这是突厥人的耻辱啊,沙钵略一定以这件事为借口想要吞并你,你好好想一想,你有办法防御沙钵略吗?阿波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啊,因为长孙晟说的是实情啊,他确实知道沙钵略整天对他的地盘,他的人马虎视眈眈啊,那怎么办呢?既然长孙晟什么都明白,问问他吧,派使臣去问长孙晟了。

这时候长孙晟就说,如今达头可汗跟我们联合,你看沙钵略就不敢把他怎么样,你何必不也跟我们联合,同时跟达头保持一致,其实就是一句话,你归顺我们吧,投靠我们大隋吧。

阿波可汗一听也挺有道理啊,被长孙晟给忽悠住了,马上派使臣随长孙晟入朝了,那这一下子可把沙钵略给气坏了。

他想你阿波打败仗也罢了,你居然还敢叛变,趁着达头可汗还在外边打仗还没回来呢,他就率军直捣阿波可汗的牙帐,就是他的老巢啊,不仅收编了阿波可汗的那些部众,而且还把人家阿波可汗的老娘给杀了。

等阿波可汗回到自己的营帐,发现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锥心泣血,只好掩埋了老娘,然后向西去投奔达头可汗去了。

那我们也知道,达头本来跟隋朝关系就不错,一听阿波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马上拨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去打沙钵略。

那么这么一交战,原来被沙钵略吞并的那些阿波可汗的旧部可就临阵倒戈了。

人家还是要追随旧主啊,这样一来,沙钵略可就吃亏了,狼狈逃回了东部地区。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啊,一看沙钵略打了败仗了,实力不如从前了,那些原本跟随他的大大小小的势力就都起来造反,沙钵略是众叛亲离啊。

那最后结局怎么样?结局是突厥就分成了以沙钵略为核心的东部集团和以阿波为中心的西部集团。

本来是突厥统一,然后看着中原分裂,看笑话、收渔利,现在呢,风水轮流转,倒过来了,中原地区统一的大隋坐视突厥分裂成两个部分。

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离间分化突厥,且辅以军事进攻,成功地削弱了突厥,实在是大功一件,比之汉朝对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也不遑想让,这功劳值得铭记。

直到千年以后还有人不忘长孙晟的功劳,为他题诗赞叹:“若使长在,许谁咆哮”。

希望今天的人记住长孙晟不是因为他有出色的儿子,不是因为他出色的女婿,而是因为他实实在在的功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2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