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完全不同于今天的高考,更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只是考试的内容、形式、过程、方式更复杂。
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和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找不到类似的过程。
今天的高考,主要是选拔高中毕业或有高中学业水平的优秀生源,送入高等学校继续培养学习,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
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选拔管理国家的各级行政官员,这点和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有类似之处。
区别在于,今天公务员录取后都是办事员,然后选拔加官晋级,古代可直接任命部分优秀者为七品(县处级)及以下各级官员。
今天参加选公考试,有文凭限制,专科、本科、研究生不等,且专业对口。
参加古代科举考试,有也有文凭条件限制,必须是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要获取秀才资格,必须参加本县每年一度的进学考试,全县读书人无年龄限制,上至七十岁下至十几岁,均可报名参加统一考试,只是录取名额有限,每县每年只录取十人二十人。
所以有人考了一辈子才考上个秀才。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考到五十多岁须发尽白了才考上秀才,像孔乙已考了半辈子连秀才也没考上。
考取秀才实际好处并不大,既不能做官也没有俸禄,对就业帮助也不大,只是具备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只考一次(笔试加面试),就获取了工作岗位。
古代的科举考试,前后要参加三次考试。
才能确定最后的命运。
第一次是乡试。
全省统一在省贡院举行,考试三年一次,秋天举行。
本省秀才可报名参加,录取名额参照全省人口数量,多至五十人,少至三十人不等。
比今天高考考清华北大难度还要大的多。
考上的可说是凤毛鳞角,考不上才是常态。
考上举人,那就实现命运大反转,乌鸡变凤凰,由原来的田舍子弟摇身一变成官场中人,享受朝廷奉禄,等待官家派差。
当然,你如果想官做得再大些,再寻寻机遇,好,去京城会试、殿试去。
乡试后的翌年春季,新考上的举人及未有官职的原举人都去京城参加考试去,路费由官府资助,这就是会试。
会试是全国举人的大排名,考全国第一名的叫“会元”,含金量应高于最后的“状元”。
会试之后的前360名,要再加试一次,名义上由皇帝亲自监考,在皇宫大殿举行,这就是殿试。
选出的前120名,都称为进士。
前60名叫“进士及第”,后60名叫“同进士出身”。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到此,一次完整的科举考试程序才降下帷幕。
下面才由吏部根据举人们的考试表现委派官职,没法安排的,先拿着薪水等着,叫“候补官员”。
不是一回事!!!科举考试选的是官员!这些官员要精通传统中国智慧!比如书法,郑板桥中进士,二甲88名,有这样的才能,44岁才能有机会补缺当县令!可想而知,其他官员也绝不是鼠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