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

记时,第1张

记时 古人如何计时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提到古代的计时器,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日晷(gu)。

日晷又叫日规,最早出现于汉代,主要利用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来测量时间。

在不同的时间,太阳的位置和高度不一样,因此照射物体所投下的影子的大小和长度也都不一样。

日晷就是根据这一点发明的,它一般由一个标有刻度的圆盘和指针组成,和现在的钟表不同的是,指针只有一根,不能动,而且垂直于刻度盘,安放在刻度盘的正中央。

看时间的时候,观察的不是指针本身,而是指针在刻度盘上投下的影子。

还有一种名叫圭表的计时器,原理和日晷相同,而且出现得更早。

原理和样式类似于圭表的仪器,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已经有记载了。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圭表,出土于一个东汉的墓葬。

圭表实际就是在地面上立起的一根柱子,时间刻度都标在地面上,通过圭表看时间的时候,观察的同样也是柱子投在地上的影子。

古代也有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圭表,样式和立在地上的大型圭表相同,只不过比较小,立在带有刻度的表盘上。

圭表和日晷其实并不好用,因为要利用的是太阳的影子,所以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例如多云的白天和晚上都无变化,而且在不同日子的同一个时刻也不相同,所以为了正确显示不同的时间,表盘上的刻度必须十分复杂。

在古代更为广泛使用的计时工具,其实 是漏壸。

漏壶的出现也很早,起码在周朝就有了。

它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壶的底部凿个小洞,然后在壶里装满水,通过观察漏出小洞的水量来计时。

由于用肉眼观察壶内的水位,难免会产生误差,因此有了“沉箭法”,在漏壶内部放一个可以浮起来的托子,把箭固定在托子上,然后在漏壶的壶盖中央也凿一个孔,使箭穿过小孔,这样箭就能直立在漏壶上了,随着漏壶内水位的下降,漏壶里的箭也会下降,人们就可以通过观察箭的高度来知道时间了。

漏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掌握蓄水的时间。

理论上说,每壶水漏完的时间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在一壶水还未完全漏光的时候,就往壶里添水,那么上一壶水没有全部漏完,真正耗费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短,计时也就不准确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古人开始使用两个壶,一个壶装满水,将水漏进第二个壶里,人们则通过第二个壶来观察时间。

第二个壶里立一支箭,不同点在于,第个壶里的水不断漏入第二个壶,第二个壶的水渐渐增多,水位不断上升,因此箭也会上升。

这种设计,使第一个壶没有计时功能,可以随时蓄水,而流入第二个壶的水又是一定的,因此在精准度上,比使用个漏壶要高很多。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一问题,首先是古人对于时间段的划分,其次是古人用于计时的工具。

首先,在古代,自西周起就有了以十二个月划分一年,以十二时辰划分一日的历算方式。

古人认定的一天的开始往往是夜半时分,以十二地支来命名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23:00-00:59)、丑时(01:00-02:59)、寅时(03:00-04:59)、卯时(05:00-06:59)、辰时(07:00-08:59)、巳时(09:00-10:59)、午时(11:00-12:59、未时(13:00-14:59)、申时(15:00-16:59)、酉时(17:00-18:59)、戌时(19:00-20:59)、亥时(21:00-22:59),按照人们的活动,又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的说法,古人的一个时辰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

比时辰更小的单位则是刻,如果按照通用的百刻制来算,每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14.4分钟,古人一般采用某时某刻的方式来表达时间。

实际上,古代的时辰划分和刻度划分在不同时期也有差别,还有十时辰制、十六时辰制或是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等。

其次,古人用于计时的工具也是很多元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日晷、漏刻、香烛这几样。

最初,古人是根据太阳的影子位置来判断一天内的时间的,这是日晷发明的基础,日晷又称圭表或日规,由一根垂直的石柱和一个石板(一般为圆形)组成,晷面有刻度,人们可以根据影子落的位置判断时间;漏刻也是一种常用的工具,漏指漏壶,刻指刻度,是根据水滴落下的时间均衡的原理发明的一种仪器,壶中的刻箭上标有数字,这样也可以判断出时间,与此相近的还有沙漏,原理也相似;香烛也是古人常用来计时的工具,古代的蜡烛上有刻度,也可以作为时间的标示,古装剧中常说的“一炷香的时间”反映出古人也常用香燃烧的速度来作为计时的工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4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