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吹雪,东方不败,一听就觉得武功高强。
可要换成张吹雪,李不败,瞬间就成杀马特了。
为什么复姓听起来那么高大上?其实复姓来头不小。
让我们一起打开视频看鉴真相吧!{!--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680004389144beef4b "vname": " "vid": "524b1133ae764157be1aa877fcf3bcfb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2d3f000cbe4ee7b0a0b7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1.toutiaoimg.com/origin/2c680004389144beef4b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8099941},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501459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5859560}}, "md5": "3b46d74cad754d0722836f75214c2649 "duration": 170.36, "file_sign": "3b46d74cad754d0722836f75214c2649 "thumb_uri": "2c680004389144beef4b "vu": "524b1133ae764157be1aa877fcf3bcfb"}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来试着回答一下吧。
要说复姓的起源,我们先得用姓氏的起源开始说起。
我们看《史记》上面讲“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说明了在黄帝那个年代,并不像现在一样,每个人都有姓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拥有姓的。
“姓”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有已经存在的东西,你是谁生的,你就跟谁的姓。
在那个时代,人们都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
我们看史书上也经常这样记载,比如神农氏的母亲任姒“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再比如商朝的祖先契,他的母亲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朝的祖先弃,他的母亲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都是这种要么碰到龙了,要么吃了燕子蛋了,要么踩了巨人脚印了,于是就都怀孕了。
这只能说明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或者说是还残留有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的父系氏族社会早期,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母亲,但是想要问自己的父亲是谁的时候,估计他们的妈妈就随便扯了一个理由来搪塞过去。
什么看到龙了啊,吃了燕子蛋之类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一般的回答都是“垃圾堆捡的”、“讨饭的送的”,差不多一个意思。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帮人后来都成了王朝的始祖,于是史官们就把当年的扯淡堂而皇之地写进了史书,让现在的人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
所以“姓”是用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的。
再来看“氏”这个字,“氏”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当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当一个氏族的人口达到它能维持的人口上限之后,只能通过拆分氏族来继续发展,这时候,拆分出来的那拨人就要给他们一个特定的名号了,这就是“氏”的来历,“氏”就是别其子孙之所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氏”是用来分辨一个氏族的子孙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不太好理解,我来举个例子就好了,比如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非常厉害,他叫荀息,他是晋国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个相国(这里插一句,荀息并不姓荀,他姓姬,就是黄帝的那个姓,他本来的氏也不是荀氏,而是“原氏”,他的名字叫“黯”,所以又称“原氏黯”,后来他被封到了荀这个地方,所以又称荀氏,叫荀息)。
荀息有个儿子叫逝敖,逝敖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在晋国的政坛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响。
但是逝敖的三个儿子都非常厉害,大儿子叫荀林父。
当年晋文公在跟楚国进行城濮大战之后,在原来的三军之外,又扩充了三军,但是又不能直接叫六军,因为当时周朝的时候规定天子才能有六军,大的诸侯只能有三军,小的诸侯只能有一军。
现在晋文公打赢了城濮之战,开始膨胀了,进行扩军,虽然又增加了三军,但是在名义上不能叫六军,只能把新增的三军叫做“三行”。
那么这个荀林父就是中行的领导,称“中行将”,后来荀林父这一支的后人都称自己为“中行氏”。
荀林父有个弟弟叫荀骓,荀锥是后来程氏的祖先,荀骓的弟弟叫荀首。
这个荀首很厉害啊,在后来晋楚邲之战中,活捉了楚国的公子毂臣,射死连尹襄老(这个连尹襄老以后有机会也讲讲,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关键不是他,而是他曾经娶的一个老婆--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特别传奇),挽回了晋国大败的局面,后来被封到了智邑,所以又叫智首。
又因为他死后的谥号是“庄”,所以人们又叫他“智庄子”,这个智庄子就是智氏的始祖。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从荀息一个氏分出了三个不同的氏,虽然他们都姓“姬”,但是在真正称呼他们的时候,却又完全不同。
如果外人不了解情况的话,还以为他们是没关系的三家人呢,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个爷爷传下来的(另外八卦一下,这个中行氏和智氏后来在晋国政坛上的结局都不太好。
中行氏因为跟赵氏有过节,就联合范氏一起攻打赵氏,但是赵氏手里有晋国国君啊,于是假装奉了国君的令联合韩氏、魏氏和智氏(没错,就是和中行氏一个老祖宗的智氏,但这时候由于利益问题,智氏更倾向于赵氏而不是跟自己同一个姓的中行氏)把中行氏和范氏赶出了晋国,瓜分了他们领地。
又过了50年,智氏和赵氏又有了矛盾,联合韩氏和魏氏攻打赵氏的晋阳城,结果赵氏私下勾结韩氏和魏氏把智氏反杀了,智氏被灭族,地盘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然后势力极大膨胀的韩、赵、魏三家顺手又把晋国国君给废了,自己当上了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这就是“氏”的由来。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问别人“你姓什么”,而不是“你的氏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到了秦以后的汉朝,姓和氏基本上就没法区分开了。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区分姓和氏了,所以就把姓氏混在一起谈了,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千多年了,哪里还分得清姓和氏啊。
说完“姓”和“氏”的来历,我们再来看看上古的一些姓氏。
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八个姓“姜、姬、姒、姚、嬴、姞、妘、妫”,我们看这八个姓,每个字里面都有一个“女”字,这也说明了这八个姓都是从母系社会就流传下来的。
等到了父系社会之后,出现更多的其实是“氏”,当然了,现在都被认为是“姓”了。
姓氏的来源有很多,比如有以地名为姓氏的,像春秋时候的那些诸侯国“管、蔡、鲁、魏、毛、韩、郑”等等,这些国家被吞并了以后,他们的后人就以国家为姓;有以官爵为姓氏的,比如“司马、司空、连、尹、司徒”等等,最著名的自然是前段时间播放的《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了;有以职业为姓氏的,比如“张、车、巫、卜、陶”等等,张姓的祖先是黄帝时候的弓正,说白了就是一个制弓匠,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张这个姓,卜就是搞占卜活动的人等等;还有一些是赐姓,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姓李的,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李是国姓,所以很多外人都被赐姓李了,比如沙陀人李克用,他原来姓“朱耶”,后来被李唐王室赐姓李;还有一部分人是用先人的字或者号或者谥号等来当做姓的,比如“庄、孔、仲、季”等等,庄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春秋时候的楚庄王,他的一部分后人就以楚庄王的这个谥号庄为姓,另一个来源是春秋时候的宋戴公,他字武庄,所以他有一部分后人就以他的字为姓。
那么剩下的,就是到了后来,还有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的改姓。
比如北魏时候的孝文帝改革,把很多鲜卑姓改成了汉姓。
“拓跋”改成了“元”,“丘穆陵”改成了“穆”,“秃发”改成了“源”等等。
到了近代,清王朝覆灭之后,一部分爱新觉罗氏也改成了汉姓,比如金、艾等姓。
上次还跟一个大学老师聊天,那个老师姓“窦”,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他的祖上会不会就是鲜卑人“纥豆陵”氏改的“窦”姓呢。
他义正辞严地说不是,他们是河北窦氏,跟窦建德是一个支系的。
问题是窦建德的祖上就是“纥豆陵”氏改的“窦”姓。
虽然《魏书》中说“纥豆陵”氏是当年东汉的时候大鸿胪窦章的后人,后来在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为了躲避迫害才跑到了鲜卑人那里去的,这个是不太可信的。
好了,说完了姓氏的起源,姓氏的的源流等等,现在最后来说说复姓的起源。
复姓的起源其实跟姓氏的起源一样,它是包含在姓氏的起源中的。
有以官职得姓的,比如司马、司徒之类的,有以住所得姓的,比如轩辕、东门之类的,有以封邑得姓的,比如令狐、柳下等等,还有少数民族的姓,比如拓跋、步陆孤之类的,非常非常复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