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约公元465—520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
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心雕龙》以 “体大而虑周”首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先河,其作者刘勰博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
刘勰,字彦和,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好学,立志要成为栋梁之才。
20岁那年,刘勰的母亲去世,因生活贫困,他不得不居住在定林寺,并一直在那里生活了10年。
寺院枯燥的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钻研儒家经典。
之后,他应邀整理佛经,并最终成了“博能经纶”的佛学家。
30岁时,刘勰撰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声名大振,也因此得以告别寺院,踏上仕途之路。
梁武帝时,他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写作的指南,共50篇,其中涉及到了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分四个主要部分,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
刘勰崇尚儒学,所以儒家思想成为《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
他试图通过儒家经典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探讨文章的指导思想、评价标准和文体渊源。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和社会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他又提倡文学不能拘泥于时代,要在继承上求发展。
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他详细地论述了风格和风骨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为情而造文”,把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而且作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写作过程中再加以合理的想像,这样文章才会有自己的风格。
不仅如此,刘勰还在著作中对很多修辞手法、结构、文章裁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所使用的一些理论术语如“意象”、“风骨”、“为情造文”,成为现代人评论古文的常用语。
文学评论古已有之,如魏晋时的曹丕,但是到了刘勰,批评文学发展得更为合理化。
在《时序》和《知音》中,刘勰对文学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批评家的修养和博观对正确评价作品的重要意义。
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他认为作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评析,不可以偏概全。
在《知音》“六观说”中的位体、通变、事义、置辞、奇正、宫商就属于如何鉴别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论述。
他的理论把文学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时至今日,他的批评理论还对现在的文学批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心雕龙》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
《文心雕龙》中对文章的体裁与源流的阐述,是中国现存的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重要参考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心雕龙》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文心雕龙》,国内外专门成立了“文心学”,也称“龙学”。
《文心雕龙》奠定了刘勰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除此之外,刘勰还写过不少有关佛理方面的著作,但是大部分已失传,今尚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两篇散文。
【时序】《时序》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探讨影响文学发展因素问题的篇章,文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并分三个方面(政治状况、社会风气、世情)论述了时代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文心雕龙[1] 》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