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社论

元旦社论,第1张

元旦社论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干什么的?

那个时候,文盲比较多,对文化不太重视,党中央毛主席对治理农村文化落后开办的一种夜学。

针对没文化的农村男女,白天劳动,晚上学文化,对后来我国对农村地区扫除文盲,传达中央农村精神和学习政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党的政策的体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农村很多地方都开办过夜校。

原因就是那时候农村很多人没上过学,甚至连字都不识,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村里开办夜校,由村里小学里的老师教大家识字,或学习简单的算术。

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扫盲”,就是扫除文盲的意思。

我们村里的夜校都是在村里的小学里上的。

每天晚上,学生不上晚自习,学校里教室闲着,就组织村里的人晚饭后去上课。

教室里没有电灯,都是点着小煤油灯上课。

老师教大家基本的文化知识,先从认识汉字、学写汉字开始。

先学农村常用词汇,比如粮食名、蔬菜名之类的,什么菠菜、韭菜、藕,黄瓜、葱、地蛋(土豆),什么茄子、豆角、姜,白菜、萝卜、蒜,辣椒、西红柿,小麦、玉米、地瓜干……第二天学生到校后,进了教室,经常能看到黑板上没擦干净的粉笔字。

经过扫盲活动,很多农民会认字、会写字了,不再是文盲,也能看一些报纸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70年代之后,夜校没有了,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年纪很大的不识字,没上过夜校,年轻力壮的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了。

再后来改革开放,更加讲究科学种田,化肥用得多了,农药用得也越来越多,种子也讲究繁育新品种,不会看说明书是很麻烦的。

因此,70年代开办夜校,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会认字了,看点书,看看报纸,也有利于人们明白更多事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7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