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手足情深的例子,我想首推汉孝惠帝刘盈和赵王刘如意。
刘盈对刘如意的兄弟情,放在任何时代都无可挑剔,而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
“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这里刘盈和刘如意存在竞争关系。
深受刘邦宠幸的戚姬,经常在刘邦那里撒娇,哭哭啼啼的要求刘邦废刘盈,立刘如意。
刘盈是在大臣们力保,以及张良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才勉强保住了太子之位。
按理说,刘盈最应该记恨戚姬和弟弟刘如意,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自己的前途,惦记着自己的储君之位。
模范哥哥孝惠帝刘邦死后,太子刘盈顺利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孝惠帝。
此时的刘如意已经被封为赵王,离开了都城。
吕后嫉恨戚姬,因为她的行为确实给吕后和太子惹来不少麻烦,刘盈也很能体会母亲的愤怒。
当吕后要招赵王回京,他就敏感的体察到其中的不妙,深为刘如意感到担忧。
刘如意被招,先是拖病,实在抵不过了,才来京城。
孝惠帝早早的打听到弟弟的形成,提前在霸上就接到了弟弟,害怕母亲害他,就寸步不离的带在身边。
弟弟被杀 放纵自我孝惠帝元年十二月,某天,孝惠帝早早的起来去练习骑射。
赵王刘如意还小,起不来。
吕后知道刘如意落单了,就派人毒死了他。
等到孝惠帝回来,发现弟弟已经死了,内心的悔恨无以言表。
赵王被杀,吕后仍然不解恨,还把赵王的母亲戚姬,做成“人彘”,刘盈见到以后深受刺激,大哭,还害了一场病,使人请太后说道:“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从此以后,孝惠帝纵情声色,再不理朝政,几年后就死了。
这是一出帝王家的人伦惨剧,在权力的驱使下,扭曲的皇室成员关系,也没能改变刘盈对弟弟的情义,孝惠帝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哥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为官48年,头上一直闪耀着成功的光环。
同治二年(1862年),26岁的张之洞参加科考时高中探花,其实他在几年前就中了顺天府的解元,中间错过了两次科考。
原因是这两次科考的主考官是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为了避讳,张之洞放弃了这两次科举的机会。
比起堂弟,张之万在名气上虽颇有不如,但他的实力和能力,丝毫不亚于中兴四大名臣。
道光21年(1847年),张之万中了状元,和他同一期中举的还有李鸿章。
张之万文武全才,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以及遍及北方数省的捻军起义,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平定的。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留下八个顾命大臣把持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肃顺等八人。
背后的智囊,倚仗的就是张之万。
张之洞中举后能够平步青云,张之万起了不小的作用。
张之洞中举后做了言官,年轻气盛,总是针对时弊仗义执言,得罪了不少人。
总是受到别人的排挤打击,心里委屈,去找堂兄诉苦。
张之万没有直接指责兄弟,而是问他:你看我牙齿还好吧。
张之洞说:都已经掉光了。
张之万又说:你看我的舌头呢。
张之洞恍然大悟,明白了为官之道要善于以柔克刚。
后来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殖民越南的法军进攻镇南关,时任兵部尚书的张之万力主开战,并向张之洞举荐了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葡萄牙曾经派兵直接进驻澳门,又是张之万亲自找到堂弟面授机宜:现在朝廷没有战意,需要张之洞亲自带兵驱逐葡军,获胜后再和谈。
张之洞依计行事,大获全胜,时至今日,澳门的土地祠还供奉着张王爷(张之洞)。
中日甲午战争前,已经告老还乡的张之万通过堂弟向朝廷陈情:切不可与日本开战,北洋水师外强中干,战则必败。
后来甲午战争失利,逼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又是张之万通过张之洞上书陈情,坚决反对与日本和谈,割地赔款,否则祸患无穷。
可惜忠言逆耳,张之万的建议如石沉大海。
义愤之余,张之万倾其所有,捐助白银三万两给张之洞,建立汉阳q炮厂。
在这一点上,兄弟俩的看法是一致的,要想富国强兵,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重工业。
在明清两朝的历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阁拜相的现象绝无仅有。
演绎了一对儿兄弟手足情深的历史大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