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以前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诸子百家”“各类史书”,是必学的,因为科举考试就考这个内容。
无论教学、考试,都必须遵循封建教育的标准,那是为培养封建统治人才服务的。
现在的学生,也不是纯粹的学知识,考高分,道德思想教育并没有忽视。
以前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是单一的,没有数理化等学科的专门考试。
当今社会,时代不同,新的知识、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出现,教学、考试内容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多种学科都要学习,以适合当今教育的时代需求。
尽管这样,在培养尖端高科技人才和大批掌握现代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队伍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小教材中,也占一定的篇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作用是很大的。
现在的文化考试,当然追求高分,可高分里面,也有思想道德的分数,特别文史类试卷内容,既考学生的知识,也考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答题,最能体现学生的道德修养,利己主义的、不健康的答案,就别想拿高分了。
老师经常告诉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不能成才,但求成人。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何况每个学校,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规章制度。
学知识,效果明显,容易看得出。
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多样的。
哪怕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学习、考试的知识多而广,似乎看起来光追求高分,忽视道德思想教育,其实不是的。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古人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儒家学说等课程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
这些传统文化总体是很正能量的,体现出爱国爱家的情怀,更注重对人思想上的教育。
人民更爱国,这样更减少了反动的概率。
可一个问题是: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是能复制的机器。
古人学习再好,也有不孝子,也有大反派,也有奸臣,因为人是不一样的。
学习传统文化的少年古文化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
大家不要一听古人的文化就一定高大尚,这是不对的。
正确培养少年思想道德的更是言传身教。
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以为古人不想学数理化吗?当然不是。
因为封建社会对科技、数字创作等技术知之甚少。
或者说统治阶级对“科技”不重视,如果“数理化”在古代也被列为必考科目,同样也会出现很多“科技经典”。
学习毛笔字的少年我们现在的学习科目比古代的科举制度高明很多,其学科类目也多。
学生参加高考当然要考高分,高分中不仅有语文数学,更有生物、地理、历史、科学、思想品德等科目。
不要以为考高分和思想品德是反比,我国近几年逐渐加大对孩子思想品德、体育体质的培养,其目的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所以,怎样培养人民良好的道德情 *** ,还是那句话:学习+言传身教。
当社会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大环境会很自然地提升。
所以,并不是“三字经”“弟子规”或者“数理化”一下就能解决的,它是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国家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