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围城》是讲什么的,这还真的是见仁见智。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花费了两年时间创作的作品,当时杨绛先生为了让钱钟书先生完成这部著作,让他修整了两年时间专心创作,不让他干家务,自己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历时两年这本小说才问世。
犹今记得《围城》里面最喜欢的两句话,也是最经典的两句话:“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结婚无需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这两句话都是关于爱情的,于是很多人都以为《围城》就是写关于爱情的故事,反映出来的都是爱情当中的一些经历和哲理,其实,钱钟书先生想说的远不止于此。
《围城》以方鸿渐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主线展开叙述,写了他的学习、工作、爱情、和经历的一些社会现实,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社会。
《围城》里出现了很多人物,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里面的每个人物性格各异,但他们当中的人有可能是你,有可能是我,还有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一段学习-工作-爱情-婚姻-逃离的经历,就像是在一座围起来的城里所经历的一样,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循环。
方鸿渐的经历,就像无数的平凡人一样,过着被现实裹挟着的生活。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叙说着方鸿渐所经历的种种事迹,所遇到的每个人,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讽刺着当下的社会百态和人性,让我们了解到了人生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待学习、工作、爱情方面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没看过《围城》的建议
我认为《围城》这本书很好看,有人以为它是一部爱情和婚姻小说,其实不然,它里面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
《围城》是一部将国家、时代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既罗曼蒂克,又充满了复杂人性的小说。
全书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留学、恋爱、工作等展开描述,他的命运也因他的性格决定,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方鸿渐性格中的举棋不定。
感情中的“摆渡”人 始终摇摆不定早些与他订了婚,未过门的未婚妻淑英,仅靠一张照片就决定终生了,连面都没见,就草草订了婚,这未免也太草率了。
后又因淑英学历不如他,便又对她产生了厌恶。
方鸿渐在回国的船舱上,结识了苏小姐与鲍小姐,他在二人之间又暧昧不清,最终当他确定下来,想与鲍小姐恋爱时,没想到鲍小姐只是和他逢场作戏罢了。
当他在回国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开办的银行任职时,与苏文纨相识。
他的未婚妻因伤寒去世,可他还继续住在未婚妻家,未免显得有些多余,并常用丈人家的电话与苏文纨通话,这使周家对他产生了一种不好的印象。
在一次与苏的表妹唐晓芙结识后,却认为唐才是和他对的人,于是,又在苏、唐二人之间展开模糊的爱情追求。
有一句话说的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方鸿渐的模棱两可,又因赵辛楣追求苏文纨,他与苏、唐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最终结束。
四年留洋欧洲 只拿了一张文凭方鸿渐到了欧洲,表面上是学习去了,可是在四年的时间里,他就换了三个大学,分别是伦敦、巴黎、柏林。
方鸿渐在留学期间,虽然兴趣颇广,却心德全无,想起来哪门功课该补习了,就随便去听听课,生活也过得十分懒散。
方老先生写信问他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他却回信大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
可他又一想,在欧洲的四年里,就这么一身空空地回去,谁知道他到底学了些什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游玩去了。
虽然他不屑于小小一方纸的学历能罗集一个人的学识与才能,但为了回去好有个交代,便找人制作了一张虚假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婚姻如《围城》 相爱也折磨抗战开始,方鸿渐在赵辛楣的介绍下,与赵辛楣、孙柔嘉、李梅亭等人同去三闾大学任教。
后来,他与孙柔嘉彼此产生了好感,并结婚。
他认为,他把最多的感情已给了苏文纨的表妹唐小芙,他自认在唐小芙的身上,把感情都耗完了。
最终与他共度一生的孙柔嘉和他属于平平淡淡的感情,他觉得这样最好,可以不必成为负担。
他认为,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就行。
婚后,他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要大吵大闹,要么就全装做听不见,要不就是变成哑巴,谁都不理谁。
《围城》,围在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又想出去,也诠释了人生的许多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