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和本人差距大吗

镜子和本人差距大吗,第1张

镜子和本人差距大吗 镜子里的自己真的比现实中好看吗?

我认为是这样的——镜子里的自己比现实中好看!记得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实验,摄影师Scott Chasserot通过特殊技术拍摄的Original Ideal系列将人们大脑中自己的理想外貌“拍摄”下来,并与其实际长相进行比对,结果令人惊奇。

现实中的自己和脑海中的自己完全不是同一个人了。

这大概就是每个人都美貌的理解有所不同吧,而不同的理解会让人的判断形成偏差。

左图为参与者实际的外貌,右图为参与者脑海中的外貌。

为了证明人们对美貌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Scott进行了一项融合了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摄影艺术的实验,名为“原始印象”。

图中志愿者脑海中的自己年轻了太多,而且眼睛大小颜色、鼻子、脸部轮廓、嘴唇等都变了。

连这个小朋友脑海中的自己都变了好多:眼睛变大,瞳孔的颜色也变了,鼻翼缩小,嘴角上扬,还有额头也变得更饱满了。

还有以下各个年龄段男女的对比图:七七认为这种脑海中的自己和现实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真的和个人的审美观点的差异离不开关系,脑海中的个人形象反应的其实和看到的镜子中的个人形象是一样的,都受到个人审美观的制约,优点和缺点有可能同时被放大。

比如平时我们脸上长了一颗痘痘,可能别人感觉不算严重在我们自己眼里就已经难看到无法忽略了!

谢谢邀请。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长相姣好,各个角度都很完美,结果一照相发现,自己突然变丑了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此,有人甚至提出真人永远比镜子中的形象,丑30%的言论,难道我们的大脑真的自带“美颜滤镜”吗?冻脸效应(the frozen face effect)主流观念认为,心理学冻脸效应可以用于解释不上镜现象。

冻脸效应最早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和他的团队提出,该理论认为,静态脸的吸引力永远比动态脸更低。

我们平时在照镜子的时候,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会不断调整姿势和角度,神情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能会挑眉、微笑,而这些微动作、微表情会让我们看上去更加动人。

相比之下,照片则是静止的,我们很难通过静态画面感受一个人的全部魅力。

并且,不上镜的人虽然不一定有镜子里看到的那么美,但是,也绝对没有相片中的那么丑,在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的真实长相是介于镜子与照片之间的。

知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曾曾提出一个神奇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语言信息+38%声音信息+55%肢体语言信息。

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公式的准确性,网络上,该公式颇受争议。

至少,这个公式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想要吸引别人,最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仅仅是通过照片很难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气质和魅力。

“光环效应”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认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的确存在,并具有一定合理性。

“光环效应”指的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即每个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美化”。

镜像中的自己和相机中的自己是有白平衡差别的,不同光线状态下的人脸状态是很不同的,很多人在拍照时并没有很好的光线条件,所以,照片看起来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们在照镜子时,狡猾的大脑却会自动帮我们补光,喜欢自己的人在光环效应下也会不自觉地觉得自己各个角度看都好看。

所以大脑通常会选择去认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更真实”的自己。

“左脸效应”科学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首次提出了“左脸效应”,他认为,左脸由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控制,所以左脸比右脸更加具有表达性。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拍照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把脸右转,露出左脸。

所以,我们在照镜子时也是看左脸更多,这样子我们就自动忽略了大部分都会有的五官不对称的毛病了,侧脸的角度也会让我们的鼻子看起来更高。

所以说,这样的习惯也会让我们觉得镜子中的自己更好看。

综上所述,照镜子不完全真实,拍照也不完全真实,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真实的颜值,应该站在和离镜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并且在正常的自然光下,这样的状态下呈现的状态才是最接近我们真实颜值的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2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