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从“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老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是不错。
但是,只要是行仁义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和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之事,就要自觉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它人。
理当不受任何外来事物的阻碍,阻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仰或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选其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所创立的儒学理论的基石。
这个观点是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前置意义上而生发的指导社会实践的道德标准。
前置也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认知。
人之初,应当是什么样的,就应当善的。
这也反映出孔子的哲学观点,仁体现在社会实践上,则重在仁心、仁爱丶仁慈、仁义、仁术及对这种价值观念的坚守。
仁义礼智信,虽各有各的意项,但五位一体,是互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所以说,思想是活的灵魂。
《论语》是四书之首,里面句句是不朽之言。
如‘当仁不让于师‘’’这里的仁,表现出的是一个原则和对原则所应持有的立场。
我认为这么做是对的,即使你是老师,我也不放弃我的原则。
当然,这个原则是道德范围内的,用现代的说,是正能量。
具体的说,就是当你做的事是依乎仁义、仁爱,认准只管去做,不要有所顾忌,即使老师,也不要谦让。
后世贤人说,天若不生仲尼,华夏有如长长之黑夜。
孔子的仁爱思想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方向。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愿天下永远是爱的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