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为之

无意为之,第1张

无意为之 黄庭坚书法风格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为什么?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具有哪些特征?是否刻意为之?黄庭坚书法遒劲有力,朴拙迟涩,如他书写的行楷《刘明仲墨竹赋》,(见下图)。

一,此帖有禅意。

二,奇正互补。

三,清劲伟岸。

四,主笔夸张延伸较长,中宫紧。

五,黄庭坚主张"凡书拙多于巧″,这是他的审美趣味,在此帖中有这一特征。

有自然气息,刻意成分少。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下图为黄庭坚行楷《刘明仲墨竹赋》局部。

)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庸之道",延伸到书法审美讲究"中和之美"。

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其内涵就是"宁可不足,不可过了"。

以此类推于黄庭坚的书法,这位宋代书法前三甲的大师,由于过度的夸张 还有刻意的笔法。

历来有褒有贬,这剑走偏锋的笔路成就了他的美名; 同时也成为其书法的致命伤,使其无法晋级中国书法史上一流书圣的殿堂。

何以说黄庭坚书法备受争议,又为何说他的作品刻意多于无意?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欣赏和展开介绍。

一 不拘成法,刻意创新的审美追求在书史上,黄庭坚属于锐意革新派,所谓"尚意"就是在提倡个性前提下,不断创新。

正如他在《题乐毅论后》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他还在苏轼那句名言"我书意造本无法"上, 来了个升级版的"老夫之书本无法"。

当然必须明确,他的刻意创新的"无法",还是建立在继承传统基础"有法"上的。

幼安弟喜作草,来求法于老夫。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d,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我们如果把宋四大家的创新意识做个排序 ,那会毫不犹豫看到蔡襄是最古典传统一派, 而另一端最前卫的非黄庭坚莫属。

他的书法具有一种羁傲不训的叛逆色彩。

比如下图"筵" "夜"等字线条呈锋利大戢般的冲击状态 。

与正统圆润,敦厚中和的审美标准毫无挂碍。

他的风格完全区别于王羲之的"中和", 颜鲁公的"沉稳"。

尽管历代书法家评价他取法于《瘗鹤铭》《石门铭》一路碑刻豪放结体,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他笔法结构强烈的自我展露,毫无顾忌的刻意创造意识。

以至于并不在乎别人的指责与不满。

对自己的书法探索,黄庭坚自信写诗道:"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又曰:"书当快意读易尽,客又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升"。

二"奇与正" " 拙与巧"的笔法结体的恣意如果说"二王"系列的行书与晋韵书风是中和与自然的欹侧,那么黄庭坚则是以势来不可挡 势去不可遏的气力,决意追求超欹侧新奇的书法特点。

启功先生有诗赞:"字中有笔意堪传 夜雨鸣廊到晓悬。

要识涪翁无秘密 , 舞筵长袖柳公权" 。

认为黄书用笔极尽笔心之力 ,结字极聚字心之势,纵笔所极,不免延伸略过 取势要过于柳公权更甚。

但势必也有控引不如柳公权的地方。

下面我们以黄庭坚代表作《松风阁帖》 ,来对其书法刻意之处作一番探寻:1 从结体上看其艺术特色。

最主要是"中宫收紧,四周扩展"的特征。

被后世称为"辐射体"。

主要就是根据字体的笔画 加以有目的的处理,加强每个字中主笔开张的趋势。

一般规律是横画为主笔时 左边多于右边;竖画向下延伸 ,撇捺多是左右纵横捭阖,从而与紧凑的中宫部位形成强烈对比。

其特点依然"如快马入阵,然纵放得体,放得开收得住"。

由于字心稳重,虽然长笔开拓,仍然能保持整体的平衡 也就是《书谱》所说"务追险绝"。

而"务"即为刻意之处。

2 在用笔上 黄书是以对线性的厚重感 笔法的生辣 朴拙的意境美为目的起笔不见尖头 。

无论藏锋还是露锋 皆以圆浑为要。

而出笔则相反 有意聚锋锐利 少散漫状。

如下图"看,相"字的长横,已经伸展到左边的行列。

转折处用笔特征更是敢于斩钉截铁的断笔而意连。

如"夜""雨" "鸣"字。

点画,是黄书得意之处,或浓墨重点,连笔紧点,穿插在长勒波磔之间,平添了几分空灵之气,如下图《诸上座帖》这一行字点画的笔法变化。

捺画曲折多涩感 ,往往在每个字的运笔速度上,刻意追求快慢的节奏变化,照应了整体字的笔韵 。

如下图"饥"字之斜勾。

"能"的右捺,"晓"字竖弯钩。

3 归纳这些点画的结构的微妙笔法。

还会明显清晰的体验到黄庭坚在创作中执意又无意,举重若轻而又不失散漫的"抖擞"笔法,来达到其运笔效果。

在后世的诸多典籍的评论中,时常会看到对黄庭坚书风的留言评价,"辐射体,抖擞气" 。

以至于你很难分辨们是在褒还是贬低其书法。

这也从另一面凸现出黄庭坚书法的刻意笔法所起的波澜效应。

黄庭坚开始学书,追随当时的大家周越学书法,周越的字虽然姸巧,但笔法软弱无骨力,以至于数十年后黄庭坚还在为纠正这段时间误入歧途学得笔法而懊悔惆怅。

"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就是说他笔法的抖擞之气,看似刻意,其实也是早年无意之弊。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米芾形容其笔法是"描"笔。

突出了一个刻意的过程;苏东坡曰"黄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过瘦,几如树梢挂蛇",还是指出来其用笔刻意的抖笔的整体形态。

三"尚意,重韵,恶俗"是其书法刻意追求的风神苏东坡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象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作为一生的知音和师友 ,可谓一语道破黄庭坚书法艺术之路的执着追求。

"尚意"是其纯理论的探索和思考;"重韵"是其对晋人的追慕,这一点带有刻意的感情成分和审美取向; "恶俗"则是渗透到他全部人生,从灵魂到做人,从为文到书法全部的内核。

他最脍炙人口的书法格言就是"余尝为诸弟子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以医"。

这种刻意避俗,贯穿其一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

黄庭坚晚年行书代表作《黄州寒食诗跋》,其中这样说:"东坡此书似李太白,兼顾颜鲁公,李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如此。

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

如下图,《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尚意"的基本书风特点。

老笔纷飞,锋利爽截而富有d性。

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此帖我们可以看出笔意是黄庭坚刻意追求的重要方面。

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

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

给人以神情饱满的意境,正如他的书法感悟道:"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他在《元佑间大书渊明诗赠周元章》云:"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耳,百事不进,惟觉书字倍倍胜"。

字字都表达了他对书韵的刻意求工。

黄庭坚另一不同寻常的书风,是他草书中呈现出的隽永的"意和韵"。

这种意韵,受之于禅宗思想的影响。

反映在书法情调上,就是萧散简远,神闲意秾;恰如清 笪重光所说"黄书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黄庭坚总结书法体会曾说"笔中有字,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趣者不易言"。

这正是黄书之超然意态理念上的刻意诠释。

再一个,黄庭坚同时也是位诗人,他的诗风与书法有着水乳交融的关联。

如《画气熏人诗帖》。

诗句感情平和,其书法也沉著静穆,天真烂漫,径直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情致,整幅作品如梅似兰,若石比山,或峥嵘,或清绝,或青云卷舒,书融画里。

正如他的《画气熏人诗帖》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寥寥28字,气势苍劲,拙胜于巧,姿态纵横,劲若飞动。

前半段引而不发,到"中"字却一笔直下,痛快淋漓,似钓竿点水,心胸坲然。

还有《诸上座帖》前人评价"如飞鸟出林,灵蛇入草"。

"或连或绝,飞花乱飞"极具画面感。

甚至许多或大或小字形不一 粗细各异的绞转使转笔法处,仿佛明代唐伯虎的白描梅朵,天真烂漫,清新宜人。

字的大小,长短,粗细,浓淡,俯仰皆有变化。

这同其"诗文皆用逆法"。

刻意追求奇拗硬涩的诗风极为一致。

黄庭坚的草书正是通过刻意的张驰,疏密,來造成字势的欹侧,所谓"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黄庭坚终其一生都在刻意反思自己的"不俗"。

都在检讨自己以前的"旧书多可憎";都在追求"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的尚意达韵的书法意趣上,晚年有一次,他蓦然回首,看到苏东坡赠给他的翰墨评价:"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

他感叹道:"见东坡老人题字,低回其下,久不能去"。

他对自己恣意纵横,刻意逞才使气的书风似有检讨与反省。

但是,对黄庭坚来说,山有多高,谷就有多深;夸张,恣肆的黄山谷才是震撼千年书坛的率真性情的黄庭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3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