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黄梅戏,不是黄梅剧。
它不能和京剧及其它什么剧并列,虽然一段时间,黄梅戏盖过这些剧种风头。
就拿京剧来说,有精彩纷呈的流派,有它发展的地域优势。
清朝而后,京城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那里汇集了优秀的从业者,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赢得自己的一片天,拥有舞台上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使出绝招,这才有了”同光十三绝”。
黄梅戏不一样。
黄梅戏的前身,并不适合舞台演出。
它没有规范的舞台设计和流程,使用胡琴托腔,也是解放后才有的。
难以启齿的是,黄梅戏之所以叫戏,不能和那些大牌剧种类似叫黄梅剧,是因为黄梅戏本来是走村穿巷的讨饭手段,长江流域,不是久旱无雨,就是内涝百里,民不聊生,只好靠乞讨维生。
黄梅戏在表演时,会唱一些”淫词滥调”,目的是投其所好,乞到更多的米面,赶回去养家糊口。
唱着黄梅小调讨饭,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扩大了受众范围,让更多的老乡们喜闻乐见。
这就有了市场。
把它整合,形成三十六大戏(三十六个整场演出的剧本),应该归功于安徽怀宁人。
高河丁老六,黄墩郑淮洲等从业者脱颖而出。
其中郑淮洲的黄梅戏《小辞店》,就是一种流派,只是没有第二人形成自己的流派风格,与之争锋,使得他一家独大。
后来的严凤英,只不过是师承郑淮洲,并且是女唱女腔(郑淮洲艺名郑红霞,男唱女角),故而一炮而红,连名字都改了。
民国军阀混战,局势动荡。
怀宁的县治设在安庆府。
安庆府又是旧社会安徽省会所在地。
怀宁人为了把戏曲做大,成立戏班抢码头。
开启了升级版讨饭模式。
在安庆搭台唱戏,并不容易,不但有地痞流氓坐地收钱,而且有军阀横敲竹杠。
驻扎石牌的小军阀就能把当红的角儿严凤英掠回府上,强行纳为妾室。
安庆简称宜城。
长江流经安徽,上连湖北,下接江苏。
在湖北黄梅(对过是江西九江)下游有一道急弯。
弯内是安徽的池州府至德县(今属东至)大渡口,弯外就是安庆府。
水旱码头,商贾云集。
黄梅戏从业者,要生存,迎合观众口味,喜欢什么演什么。
类似于东北二人转,唱吧唱吧,忽而来一段插科打诨,为的是吸引观众提精神,不至于恹恹欲睡。
加上好些黄梅戏剧本演的男欢女爱,偷情密约,格调起点不高。
比如《小辞店》女主人公刘凤英本是有夫之妇,开个小饭店带旅馆,却和旅客行苟且之事。
因此,黄梅戏又是”淫戏”。
一段时间禁演。
严凤英继承了师傅郑淮洲衣钵,在师傅原有的唱腔基础上,有所突破,有自己的聪明智慧,也有其他艺术家的贡献,比如留过洋的作曲家时白林老先生。
形成了严氏流派,但因为严凤英在当红之时,被迫害致死,所以,无人提及。
皖国的某些人嫉妒心还是很强的。
还有一位就是王少舫。
黄梅戏能有今天的成就,他功不可没。
就是他把京剧的唱作念打,带进了黄梅戏。
他何尝不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后来的那些徒子徒孙们,哪个不是在啃老本,哪个唱出自己的风格?哪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没有。
因此,黄梅戏没落是势在必然。
因为黄梅戏由地方小戏发展而来,唱腔、板式、音色单一,故无流派之分,只有唱得好不好之别。
另外,纠正一下,黄梅戏是第五大剧种,不是第四大剧种。
前四剧种是:京剧、豫剧、评剧、越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